三退過程中當注重破除黨文化思維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三月二十一日】三退大潮浩浩蕩蕩註定了邪黨即將解體的必然宿命,但是年前卻也發現一個現象:有的同修已經勸退了,但是忘了對方姓名或化名,再找到問名字時出現反復又不同意退了,這裏面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真正把惡黨本質講清楚,沒有真正把惡黨對民眾造成的精神毒害肅清,可能當時在同修正念之下三言兩語勸退了,卻沒有真正明白。正法進程到了今天,在世間一方面要解體惡黨,一方面也要解體惡黨的黨文化,肅清在人們頭腦中的黨文化毒素,同時在救度世人過程中洪揚奠定大法帶給未來人類的新文化。所以在講清真相三退過程中注重破除邪黨的黨文化思維就是十分必要的。

我在常人中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已經退出惡黨的團隊組織,但是年前我再次見到他時,他告訴我單位正在準備發展他加入邪黨組織,並且提出「搞政治」等惡黨的一套邪說。當時我剛剛看過一遍《解體黨文化》。從自身修煉角度來說,這本書破除了我很多的黨文化毒素,找到了很多原先修煉中不曾發現的黨文化思維誤區;從講真相角度說,看過《解體黨文化》後使我可以有理有據的把邪黨給民眾造成的思維變異說清楚。我就問他,我有沒有權利搞政治?一下子他倒愣住了。

於是我就開始講我在政治上有哪些權利,只要沒有被剝奪我當然就有這樣的權利,至於說行使不行使、怎麼行使則完全在於我。我也告訴他,唐太宗李世民、林肯等等可都是著名的政治家,這樣一下子就破除了他頭腦中被惡黨變異了的政治概念。接著我又根據《九評》給他講清惡黨的邪靈本質,最後當他在心靈深處明白時說,看來這個邪黨還真不能入。此時我相信,今後他會在親朋好友之間有意無意的傳遞著解體邪黨文化的正面信息。

我想大家肯定也都感受到了正法進程的變化,我們的美展早就在海外各地巡展,目前舞台藝術通過新唐人晚會把神傳文化內涵淋漓盡致的展現給世人,大法開創的新文化逐漸的全面呈現給世人,這是大法需要在世間確立的一方面。可是,畢竟惡黨系統的替代了傳統文化,給大陸民眾造成思維上的變異與混亂,下一步惡黨沒有了,人們帶著這種黨文化思維也不行,並且惡黨文化嚴重的阻礙了眾生了解真相,這些又是我們應該花力氣在世間破除的一方面。

我們要跟上當前的正法進程,學好法,從根本上解體清除惡黨的變異思維很關鍵。《九評》已經講透了惡黨的本質,二零零六年推出的《解體黨文化》則是更細緻的分析了黨文化的形成過程與在社會上與人們頭腦中方方面面的表現形式,一方面這使我們能發現自身更細微的惡黨因素,幫助我們從惡黨的思維中跳出來,一方面我們能夠更清晰的講明真相。讀了師父經文《再論政治》後,我進一步明白了,不僅僅是「搞政治」這一個問題,在所有問題上我們都應該跳出邪黨給我們造成的變異思維,我們講真相的活動本身不能帶有邪黨的任何因素。

以前我在講真相中存在一個誤區,卻不知道誤在哪裏,師父經文《再論政治》使我明白我原來很多時候是在邪黨的思維之中談邪黨,長期以來一直存在一個「鬥」的因素在裏面。世人一說你們「搞政治」,我馬上反駁澄清;世人說你們「反華勢力」,我馬上說不是;世人說共產黨給我錢,我馬上又去否定;…… 在很多的問題上我幾乎都是像用堵的方式治水一樣,和對方不自覺的就有一種對立,硬碰硬的回答對方表面的詰問,其結果只能是誰也說不服誰。這就是惡黨給我們灌輸到骨子裏的黨文化思維,僵化而好鬥。看過一遍《解體黨文化》後,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把我的思維打開了一些,師父的經文《再論政治》則使我一下子跳出了這種僵化的思維,在法中擁有了師父開啟的圓容的智慧。

所謂「搞政治」、「反華勢力」等等表現在這個人類空間是人在說,其實都是邪靈因素說的,我們反駁正上了邪惡的當,帶著鬥的因素加強了邪惡的場。我們透過表面看到實質,那是邪黨的邪騙煽基因在起作用,此時我們不見得急於否定對方,而是順著對方的思路接過話題,然後直擊控制對方的邪靈因素,解體清除,同時歸正對方被惡黨變異的思維概念。比如遇到「反華勢力」之說,我們可以不直接否定,而是按照對方思路說,八九年六四時中共在媒體上公開說沒開一槍,可是血濺天安門廣場;劉少奇是叛徒、內奸、工賊,可是文革後很快平反;……中共甚麼時候對民眾說過真話?直接揭露邪黨騙的邪惡基因,邪靈因素會瞬間解體,人這面則表現認同我們的說法。再比如,世人說「共產黨給我錢」,這是惡黨給世人頭腦中灌輸的「事實」,直接否定效果肯定不好,如果我們肯定下來,是,共產黨給你錢,可是共產黨不生產不勞動它哪來的錢給你?接下來我們可以把邪黨靠暴力強搶豪奪的本質講清。

這裏通過舉例說明回答方式,目地是想說明我們的思維應該摒棄惡黨給我們造成的僵化思維,真正用大法賦予我們的圓容的思維去講清真相,不在邪黨的思維因素左右下,智慧就會源源不斷,隨心所欲,無所不能。

學好法是昇華自己、講清真相的前提,《解體黨文化》是當前正法進程下破除邪黨黨文化思維、講清真相的有力輔助,建議大陸同修在學好法的前提下抽時間儘早看看,磨刀不誤砍柴工嘛。

個人體悟,不足之處請同修指正。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