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做而不求」的一點體悟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六年九月六日】師父多次告訴我們不能抱著有求之心學法,《洪吟》中說:「做而不求──常居道中」。對照師父的要求,我發現了有求之心,不但存在,而且極其嚴重。有求之心就像情一樣,使人浸在其中,常人有句話叫不達目地誓不罷休,可見有求之心在常人中已經不知不覺、習以為常了。這種求心可能是摻在正念中,也可能是下意識或潛意識的,所以不易分清和察覺,嚴重時能使修煉人因為心不正而毀了自己。有求之心到底有沒有那麼聳人聽聞呢?下面的故事可能會給你一些體悟。

明朝江西鄒子尹,是一位非常崇敬信仰三寶的佛教徒,他辛勤的從事各種的善事。凡是救濟別人患難,或是成就人家的好事,雖然是天寒地凍,或是大熱的太陽,他都是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因此大家都稱他為大善人。鄒子尹彌留之時,來到閻王面前,閻王就命令判官,將他的善惡冊子打開來給他看,冊子一打開,就只有「名利」兩個大字。

鄒子尹對此並不服氣。再看下去,凡是鄒子尹一生當中所做的善事,不是記在「名」字下面,就是記在「利」字下面。這時候他才覺的慚愧。

他甦醒後,說:「請你們幫助我告訴世間做善事的人,一定要用真誠心,切切實實的做善事;而且要把自己的心地掃除的乾乾淨淨,絕對不要像我一樣,帶著名利心去做善事啊!」說完之後,又過了五天,鄒子尹就死了。他的好朋友,唐時說道:「我對子尹非常了解,他為人或許免不了好名;至於利,子尹是一個輕財仗義的人,怎麼到了最後,卻變成了好利呢?一定是他中間請托眾人幫助行善;起初的念頭,也都是為了要做善事而發願,等到錢財到手之後,就犯了偶爾挪用善款的弊端;開始時說:「我只是暫時的借用一下而已。」後來日子久了,竟然就變成假借不還了!這就是鄒子尹辛勤勞苦一生的行善,僅博得了名利兩個字的結果。

由此可見,神目如電,再隱蔽的包藏私心也是罪惡。因此世上做善事的人,行善也要無慾無求,用至誠之心,只是一味的去救眾生,別無他求,才是真善。如果求自己死後不入地獄,都是有執有漏的善。若是帶著貪念,把善款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中,或抱著求名利的心,就走錯了路,不是善了。即使做的再多,也可能無用無得啊。

有的同修抓緊學法摻著求圓滿之心;認真工作求別出錯;做好家務求認可;發正念求效果。結果越求反而越不好。如何放下有求之心呢?最重要的是認識到有求之心是修煉人必須放下的根本執著,轉變觀念,體悟和真正理解師父說的做好該做的,一切盡在其中的法理。

以前我做事求快,現在我要求自己做好,重效果;以前我買東西好求價廉,現在該買的就買,簡簡單單;以前學法好求新奇、求速度,現在要求自己靜下心來,一個字一個字的看進去,結果發現每一個字的意義都奧妙無窮,好像以前根本沒有讀懂過;以前助人求理解,現在用真摯心,不但別人能聽進去了,自己的心也純潔了。按照師父說的做好自己該做的,我感受到內心的輕鬆、自在、平和,放下有求之心後真善的力量。師父說過「有心不是悲」,我想有求更不是慈悲了。

師父說:「有的人他不知道,師父告訴他不能求,不能求,他就不相信,一味的在求,結果適得其反。」(《轉法輪》)希望這個執著心重的同修多讀讀這段法和「有所求的問題」那章節,放下有求之心,做到師父要求說的「做而不求」,才能真正得道。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