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獲健康的裁縫師(圖)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8月9日】林福生,七十歲,一名住在台灣宜蘭的慈祥長者,談到過往的人生,沒有喟嘆,只是平和的敘述著,就如說故事一般……

童年艱辛 久病未成良醫

  林福生的幼年曆經第二次世界大戰,日子經常在躲避空襲中度過,並無快樂童年可言,當時物質非常缺乏,生活相當困苦。八歲就得煮飯,十幾歲起,清掃省道兩旁的落葉當柴火、挑雞糞給農田施肥,做雜事成了每天主要的工作。

  自幼體弱多病的他,年少青春的歲月中,缺少了神采飛揚,只因十幾歲起就時時藥不離身。在父親的安排下,十九歲時,他開始學習裁製西裝,由於認真盡責的態度,二年後他便成為一名年輕的西裝裁縫師傅。退伍後,認真為事業奮鬥的他,每天至少工作到晚上12點,趕工時經常熬夜到天亮,長期的勞累使得虛弱的身體每況愈下。他雖不迷信名醫,但為了尋找適合自己體質的中藥,有時一天換上好幾帖。

  中藥所費不貲,不但無法換來健康的身體,反而把豐厚的收入消耗殆盡。就這樣,中藥一帖換過一帖,藥壺一隻換過一隻,辛苦又無奈的日子,日復一日。五十六歲退休後搬到宜蘭,閒來無事,研究藥書成為每天的功課,茶几上永遠擺著一本中藥書,但久病並未成良醫,任憑他再努力也無濟於事,追求健康的人生變成一個奢望。

一朝學功 從此遠離藥物

  1997年5月,有一天早上林福生從運動公園回家時,看到一對夫婦在煉功,動作非常的柔和,放在旁邊的展板上寫著「法輪功」,心想這應該是佛家的吧,馬上浮起也要修煉的念頭,但因為正要出國而暫罷。回國後,6月下旬到運動公園打太極拳時,只要一聽到旁邊法輪功的煉功音樂,就被深深的吸引著。

  第二天早上他前往運動公園,停車時恰巧碰到煉法輪功的鄭姓夫婦,從此他成為一名法輪大法修煉者,他每天清晨4點50分準時到達煉功點,煉功、學法,八年多來如一日,從未間斷。

高精度圖片
林福生伉儷一起煉功

  奇蹟般的,吃了四十幾年的中藥,在他開始學功的那一天竟然就忘記吃了,形影不離的藥壺在第二天便丟棄不用,香煙也漸漸少抽了。得法兩星期後,他拿到了《轉法輪》這本書,識字不多的他,如獲至寶,天天學讀,就在他讀法的第一天,同時也戒去了每天要抽一、二包煙的煙癮,手指頭的關節痛、身體酸痛、頸椎僵硬的毛病不見了,臉色愈來愈紅潤,他說:「我現在70歲的身體狀況比年輕時還要好。」一輩子離不開中藥的夢魘終於遠離!

脫胎換骨 喜獲身心自在

  修煉後的林福生事事依循法輪大法「真、善、忍」的法理,他以寬大的包容、和藹的態度化解了家庭紛爭,回憶起大陸媳婦的行為,他輕描淡寫的說:「牆壁上無法擦乾淨的墨汁痕跡,是我媳婦甩的。」媳婦接二連三的挑釁行為,並沒有引起爭執,他說:「有一天晚飯後,我在房間裏看書學法,聽到碗被摔到地上的聲音,愈來愈激烈的破碎聲,意欲挑起我的氣憤,當時我沒有發脾氣,我告訴自己:我是個修煉人,修的是『先他後我』,得用高標準要求自己,退一步海闊天空,難忍能忍。這個念頭一出,突然間氣全消了,感覺非常輕鬆。」

  修煉前,林太太總是扮演著退讓的角色。林福生靦腆的說在修煉後,他慢慢的拋棄了固有的「大男人主義」觀念,夫妻發生口角與摩擦時,開始懂得站在太太的立場思考,體貼太太。他說:「有時太太表現不一樣時,我會往內心深處尋找自己不對的地方,是否做了讓她傷心的事。」「有失必有得,發現自己的錯誤與執著後,勇於面對它,把它去掉,得到的是愉悅的心情,更多的自在與祥和。」

  修煉前瘦小多病的林太太,因為看到先生脫胎換骨的變化,一年多後她也開始學煉法輪功了,少了病痛又長胖了的林太太說:「結婚後,天天為他煎藥的日子終於遠去了,我們現在的生活過得簡單又輕鬆自如。」

飲水思源 洪法講清真象

  從1999年7月開始,江氏集團出於妒忌,開始在大陸殘酷鎮壓信仰「真、善、忍」的上億法輪功學員。江氏編造出一連串的自焚、殺人、斂財等欺世謊言,動員整部國家機器迫害學員,到目前為止至少已有2千多名學員受迫害致死。遍布全球的法輪功學員六年來整體發揮正念正行,透過各種渠道不斷的向全世界講清真象,使世人逐漸的明白這場迫害的始末。

林福生(前排左一)參與功法表演

  林氏伉儷秉承在大法修煉中親身受益,也積極的參與宜蘭縣的洪法活動。無論是「正法之路圖片展」,救援林曉凱徵集簽名,營救受迫害孩子的青少年單車之旅,歷年寒暑假的「法輪功教師研習營」,各級學校法輪功社團活動(如佛光大學、宜蘭高級商業職業學校、蘇澳海事學校),學校運動會、醫院院慶、蘇澳冷泉嘉年華、綠色博覽會等節日之功法表演,縣內旅遊名勝(如羅東運動公園、冬山河親水公園等地)煉功洪法,都能見到夫妻倆的身影。

  林福生也多次參加海外洪法講真象的活動,有一回在紐約曼哈頓地鐵站入口,筆者看到他獨自一人外出派發真象材料,他笑著說,原本不識英文,現在他可以自行從布魯克林區搭公共汽車接駁地鐵來曼哈頓了。看著他堅定而輕快的步伐,筆者真為他感到高興。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