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同修的去世所體悟到的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7月29日】最近,我熟悉的一位同修A被「病業」奪去了寶貴的生命。在法正人間到來的前夕去世,我們為此感到惋惜難過。同時也為自己學法不深,未能幫同修及時找到根本執著,從共產邪靈的迫害中正念闖過來而感到自責。

我與同修B經常不定期與同修A坐在一起交流、切磋,相互間得到不少的幫助提高。同修A曾於「7.20」後,在社會及單位的重壓下一段時間(一年多時間),放棄了大法修煉。後不久,單位組織體檢查出了癌症,被家人送入醫院手術。住院期間,該同修又重修大法,身體奇蹟般康復(同病房的同類病友相繼去世,只有他一人活了下來)。同修A見到我們時(那時我們聯繫不多),說他的命是李老師給的,他以前走了彎路,自己一定要把耽誤的時間和做錯的事都加倍補回來。為了全身心投入助師正法及修煉,他毅然拒絕了職務升遷(升為政府機關專職黨務書記),申請提前離崗時,才四十六、七歲,他說,我決不能幹對不起大法的事,寧願早離崗。對於同修A的決定,周圍的同修都很認同。

由於同修A在修煉及證實法上都很精進,身體變化很大,滿面紅光,原有的白頭髮變黑,看資料學大法也摘掉了花鏡……一直都健康的人,在短短七、八十天的時間,怎能離大家而去?當時我們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

事情大致是這樣的:2005年3月份,同修A的老父(也是修煉人)在向朋友講送「九評」時反被對方說服,對「九評」起了迷惑,時間不長,約三月下旬就得了「心臟病」。在父親的住院問題上,子女們引起了爭執(有不修煉的),老人自己也起了常人心,為此把同修A從外地叫到老家商量,回家後他給父親做了大量的工作,說服其放下常人心,正確看待「病業」。在基本說服老人不手術採取保守療法後,該同修返回自家取東西,準備返回老家時,同修A突然出現了嚴重的氣喘咳嗽,吐痰不止。持續了一週,其間他堅持學法煉功,突然悟到這是共產邪靈的因素,趕緊與家人立即清理了家中所有有關書籍、物品,隨後症狀明顯減輕。我與同修B見到他時,咳嗽基本好轉,但左腿部及全身感覺疼痛。他講,沒關係了,過幾天就會好啦。通過同修A的感受,我和同修B認識到共產邪靈迫害如此猖狂,要堅決否定鏟除它,回家也立即清理有關書物。同修A告訴我們,由於他在魔難中,父親去世的事家裏未能告訴他,等他好轉時才得知此事……我們也為失去了一位老同修感到難過。

看到同修A身體已無大礙(但兩個月還未痊癒),我和同修B就沒太關注,也沒引起警惕。但當我倆六月下旬再去他家時,才了解到同修A已是四天四夜沒吃、沒喝、沒睡,腸胃、腹部難受,脹得像要爆了似的,再加上氣喘,已經起不來床。我們見到他時,他硬是堅持坐著和我們交談,他說自己這樣,看來是根本執著沒找到,他認為同修們在牢裏受了那麼多迫害,自己現在承受這生死消業的折磨,可能是應該的……這時我們悟到同修A沒有從根本上否定邪靈迫害,而是承認了它,這個漏被邪惡鑽了空子。我們馬上告訴他應立刻否定這個想法,正念鏟除迫害。並立掌發正念進行鏟除。我們又約了同修C第二天上午前往同修A家,這已是第六天,同修A還挺清醒。他說,昨天我們走後,他自己反覆向內找,發現自己還有幾個執著︰

1、做為獨生子,父親去世他動了常人心;
2、考慮圓滿的事情多了些;
3、發送《九評》感到有畏難情緒;
4、自己現在被迫害到這樣,不應該認為是消業。

聽了同修A內找的幾點,我們幾位覺得執著找到了,只要堅定正念否定邪靈的迫害,身體一定會很快好轉。我們勸他吃了點西瓜,共同發完正念,才離開他家。不料我們離開後,第二天下午,同修A就去世了。

同修A的去世,給我們極大震動!這件事使我們真正認識到大法修煉的嚴肅性。做為正法時期的大法弟子,雖然邪惡較過去少之又少了,但其卻更加瘋狂,無時無刻不在窺尋我們修煉人的一言一行,任何一點的漏,都可能被其死死抓住不放。我們深深認識到必須時時處處歸正我們的一思一念,事事都要站在大法的基點上來認識,不能有一點的麻痺大意。

做為大法弟子,正如師父所講,大法弟子是一個整體,你的事就是他的事,就是大家的事。當同修A被迫害的初期,如果我能站在大法的基點上認識,而不是認為同修A的悟性比我高而疏忽,及時幫他找漏,從根本上否定迫害,那同修A就有可能不是今天的結果。這件事同時也使我認識到同修中出現問題時,不能自己認為以誰精不精進,悟性高不高為判斷問題的標準,而必須以法為師,站在法上才能看到不足,堵住我們的漏。

通過這次深刻教訓,發現自己最大的不足,就是法學得不深,遇到問題不能站在法的基點上去認識,貽誤了幫助同修反迫害,正念否定迫害的最寶貴的時機。把它寫出來,希望其他同修引以為戒,不要犯我們同樣的錯誤。

各位同修,正法洪勢滾滾向前,邪靈還在做垂死的掙扎,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我們一定要認認真真學大法,只有把自己溶於法中,才能做到正念正行,才能跟隨尊師,在正法的路上行得穩、走得正。

有不妥之處,請慈悲指正。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