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尊德重賢 不戰退兵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11月7日】戰國時有個段乾木,他原是晉國人,後到魏國,他德行操守都非常高尚,深受人們的敬重。當時的魏國國君魏文侯經過段乾木家的大門時,都要伏軾(設在車廂前供立乘者憑扶的橫木)致敬。

魏文侯的侍從問:「君王為甚麼要致敬呢?」魏文侯說:「這不是段乾木家嗎?段乾木是德行高尚之人。我怎麼敢不致敬呢?」並且說:「段乾木因有德行而榮耀,我是因有土地而榮耀;段乾木有的是義,我有的是財。地不如德,財不如義。我應當侍奉他呀。」

魏文侯還給段乾木百萬俸祿,並且經常前往問候。魏王能夠如此重德尊賢,當時的魏國人也都非常欣喜。

後來,秦國準備興兵攻打魏國。司馬唐對秦國國君說:「段乾木是德行高尚之人,魏王對其非常尊崇,天下沒有不知道的。恐怕我們不可去攻打他們呀!」秦王於是下令撤兵,沒有去攻打魏國。

秦國能夠滅六國,可見其當時是多麼強大。但因為當時的魏文侯重德尊賢,是仁義之邦,必然上有蒼天護佑,下有百姓誓死效忠。秦王如果攻打之,除了落得千古罵名,必定上遭天譴,下遇百姓以死抵抗,這如何能打呢?

而且世間的事並非是人想怎樣,就能怎樣的。國家的榮辱興衰也是有一定規律的,冥冥之中,上天在主宰著一切。自古有雲:「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1]」「皇天無親,惟德是輔。[2]」法輪佛法李洪志大師說道:「一個人如果道德觀念不行的話,那真的是神也看不上的。無論任何人、任何生命,有志有德才可成器,這是一定的。」[3]

縱觀歷史,那些德敗禮廢,喪失民心的國都城池,當有正義之師對其攻打之時,老百姓們「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並不在少數,像武王伐紂,殷兵臨陣倒戈不是也有嗎?所以說,當權者貴在真正的重德修德,貴在得民心,尊賢才遠佞妄,這才是保國保權的上上策。

[1] 出自《尚書﹒周書》。意為:上天所見來自我們老百姓的所見,上天所聽來自我們老百姓的所 聽。
[2] 出自《尚書﹒周書》。意為:上天對人不分親疏,只幫助有德行的人。
[3] 摘錄自李洪志大師《2005年曼哈頓國際法會講法》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