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過而能改 善莫大焉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2005年10月3日】《左傳》中說:「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尚書》中說:「改過不吝。」孔子說:「知恥近乎勇。」又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了。所以,敢於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並進行改正,這是一種勇氣和美德,也是不斷的完善自我、取得進步的階梯。

明朝的文貞公徐階,有一次奉命到浙江的中部督學。有一位秀才,在他文章的結語中,寫了「顏苦孔之卓」,徐公就把這五個字塗掉,並且還批了「杜撰」兩個字,把他的成績列為四等,而且還要處罰他。秀才就向徐公稟告說:「顏苦孔卓這句話,是出自揚子法言這本書中,並不是我杜撰出來的啊!」

徐公聽了之後,就站起來向秀才說:「我只是僥倖,比你早些時候取得功名,而實際上,我並沒有甚麼學問,所以才幾乎犯下了責罰你的嚴重錯誤啊!」隨即就把秀才的成績,改列為一等。

當時的人,都很佩服徐公的雅量。後來徐公的官,做到了大學士。

明朝的名臣高攀龍(字景逸)曾經說:「發現過錯可以求福,自我反省可以免禍。時常看見自己的缺點,就是走在吉祥中了。自己承認不是,別人便不好意思再開口指責了。不是說在遭遇橫逆時,暫時承認自己的不是。其實人非聖人,怎麼能盡善盡美呢?別人來找我麻煩,多半是我咎由自取。我們應該反省自己,道理自然就會發現。這樣,我的心愈細密臨事便愈精詳,一番經歷,一番進步,節省了多少氣力,增加了多少見識。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是因為總是看別人的不是。」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