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採訪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2004年6月3日】撰寫新聞報導的時候,往往需要通過採訪來了解事件的情況、相關人員的意見、社會反響等等;當需要介紹人物的時候,更需要創造條件採訪當事人,以及能夠提供當事人情況的知情人。

1、兩種目地不同的採訪有何區別?

為撰寫新聞報導而做的採訪,著眼點在事件,而不在於突出被採訪者本人。記述採訪內容時,可以說筆下的人物是為事件而存在的。那麼被採訪者所言,最好能烘托事件本身的作用,或者能夠提供有吸引力的見解,幫助讀者以不同的思路、從不同的層面更好的從報導中受益。

而人物專訪就不同了,顧名思義,人物專訪是以人物為中心,人物可以但不是必須依附某個新聞事件而存在,寫作也集中在介紹被採訪者的思想、經歷、對事物的看法、對人生的態度等等個人情況。

人物專訪的中心是有血有肉的人,加之取材、角度和行文往往更能靈活多樣,在注重個人發展的現代思潮下,往往更容易引起讀者的興趣與共鳴。

2、關於專訪人物的選擇

專訪對像的選擇,要根據刊物的性質和報導的目地而定。需要把握的要點有二:其一,人物具有採訪價值;其二,讀者容易對之感興趣。可以是社會名人、風雲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中的關鍵人物、當事人、知情人,或者是對某專門領域有好的見識的專家,不拘一格。

簡言之,專訪對像無論有一定知名度還是默默無聞,都可以通過記者獨到而有益的發掘、真實的筆觸、體諒讀者心情的構思,成為給讀者帶來鼓勵、開拓思路、增長知識和見識的源泉。

3、專訪前的準備

要寫出一篇新鮮而好讀的人物專訪,記者(或者任何作者)事先的準備工作,採訪過程中對人物和所談話題的理解、事後對採訪素材如何整理,都起著關鍵性作用。

比如要採訪一名法輪功學員,最好事先了解好關於法輪功的基本情況以及當事人的年齡、專業背景、何時開始修煉的,等等,這類個人的有關基本情況,以便提問時把時間儘量用在實質性話題上,同時也使被採訪者感到採訪者的誠意和敬業精神,這樣不但提問更能激發被採訪者的思路和談興,而且可以增加被採訪者對採訪者的信任,縮短採訪者與被採訪者之間的距離,有益於更好的發掘讀者需要從被採訪者的話語中、言談舉止中直接得到的信息。

4、約訪

一般訪問之前最好事先預約,除非對方是習慣面對媒體的公眾人物。正式採訪之前,說明採訪的目地、簡述採訪的範圍,讓被採訪者有預先思考問題的時間,是比較有禮貌的做法。

如果情況允許,可以在預約時作簡短訪談,作為資料收集準備工作的途徑之一,掌握被採訪者對採訪的態度,同時有助於記者事先擬寫採訪時要問的問題。

對地位特殊、非常忙碌的採訪對像,比較嚴謹和體諒的做法是,記者事先把問題大綱送給被訪者過目,以便對方事先準備,這樣在實際採訪時雙方都能節省時間,訪談才能有比較實質性的內容。

5、採訪技巧

簡單的說,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幾點:

(1)把握談話的方向

訪談中,既要留心傾聽被訪者,以便及時跟進、提問並根據被訪者的思路特點調整問題(避免強行推銷自己設定的問題),又要不被被訪者拉到與設定內容無關的方向上去,避免談話內容缺乏中心點、從而脫離訪談要突出的主題。

記者聆聽被訪者談話時,應該注意判斷:
- 被訪者的這些話能否用到訪談錄中去,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
- 如果都不能用,如何換個角度和提問形式再度發問;
- 如果夠用了,是否還需要提出其他問題;
- 除了事先設定的關鍵問題之外,是否需要補充問題才能取得足夠資料。

(2)注意發問的原則和技巧

發問是採訪的基礎。問得準、問得好,才能發掘到深入而有趣的內容。

①發問原則

記者準備問題,應該本著方便被訪者回答和儘量使更多讀者受益兩方面原則。

發問時方便被訪者意味著:
- 被訪者容易答;
- 被訪者有話可答;
- 被訪者答得舒暢自在。

當然,其實幫人就是幫自己。記者設計的問題方便了被訪者,自己的訪談寫作才容易做好;訪談錄寫得好,才有更多讀者,從而達到採訪的目地。

②發問技巧
- 明確發問目地,確認發問後正在得到自己需要獲得的信息。(比如目地是獲取客觀資料和事實;了解被訪者的觀點、立場或態度;了解被訪者內心世界和感受。那麼如果被訪者回答時沒有提供所需資料,需要及時以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和用詞引導被訪者做出符合採訪目地的回答。)
- 避免提出無可發揮的問題。(如果發問後,被訪者基本只能回答「是」或「不是」,被訪者很難打開話匣,記者得到的信息也很零碎、不好用。)
- 避免只能泛泛而答的提問。(否則不習慣於面對媒體,或者不經常做演講和接受採訪的被訪者不好回答,泛泛回答了記者拿回去也不好用,用了讀者也找不到興趣熱點。)
- 提問做好簡短、中心突出、範圍明確。(長篇大論式的發問,往往使被訪者記不住應該談的內容,不容易掌握提問的重心。)

(3)隨時記好採訪筆記,訪後及時整理資料

訪談內容中,
- 哪些是訪談的主題信息?
- 哪些資料容易遺忘?
- 哪些地方有疑問待繼續追尋與核實?
- 哪些是精彩點?
- 引起聯想的內容點
- 觀察到的被訪者表情、動作、周圍環境等信息

這些在採訪過程中要儘量記錄下來,事後在採訪印象沒有淡忘之前及時把資料整理、篩選出來,才能把訪談錄寫得真實、角度新鮮、主題突出(「專而不散」)、有血有肉,連過渡部份都言之有物,以達到較好的讀者效應。

順便一提,很多人知道專訪錄能達到感人的效果才是好作品。這裏要澄清的是,「感人」不等於煽情,也不是專指讓人流淚,而是能觸動讀者的情懷,讓讀者對人物有感覺,或者有共鳴。

6、寫作形式

訪談錄的寫作形式比較靈活多樣,最常見的有一問一答式,以及邊記述被訪者的談話,邊加入作者的敘述、觀察、複述、描寫、說明、補充的散文形式。另外,當記者對被採訪者非常熟悉和了解時,也有使用採訪資料以被採訪者的口吻,用第一人稱寫作的自述手法,增加親切感。不同的寫法,各有特色與短長。

以上只是最簡單不過的有關敘述。希望有心做採訪、做好採訪(特別是專訪)的讀者朋友,自己找些文章來觀摩研讀,增強感性認識,並多做多改,早日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