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人民日報舊聞回顧:麻城建國一社出現天下第一田(圖)

——了解歷史,增強識破謊言的能力

EMail 轉發 打印

麻城建國一社出現天下第一田
早稻畝產三萬六千九百多斤
福建海星社創花生畝產一萬零五百多斤紀錄
【明慧網2003年5月22日】編者按:人心總是希望好事越多越好,壞事過去了永遠不再重現。然而現實常常無視人們的心願,把人導向人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結局。所以幾經運動之後,很多中國人說,一次被騙是無辜,因為沒有防人之心,可以怨騙人的人太惡;如果在歷史大事面前每次都被騙,事後只是埋怨騙子為甚麼本性不改,那就主要是自己的問題了。因此,面對現實,正視歷史,吃一塹,長一智,永遠不失為明智之舉。

以下這篇文章中的奇談怪論竟然曾經作為國家報紙頭條風行全國。希望讀者朋友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發,透過今日央視、黨報天天「透明報導」的SARS消息,看到事件的真相,以免耽誤了自己。

* * * * *

新華社武漢12日電 湖北省麻城縣的早稻生產又放異彩。根據湖北省黃岡專區和麻城縣三級早稻高產驗收團聯合查驗證實,這個縣的麻溪河鄉建國第一農業社,在一點零一六畝播種「江西早」種子的早稻田裏,創造了平均畝產幹谷三萬六千九百五十六斤的驚人紀錄。截至目前,這是我國早稻大豐收中放射出的大批高產「衛星」中的「冠軍」,它比安徽省機陽縣石馬鄉高豐農業社及本縣平靖鄉第二農業社先後創造的早稻高產紀錄高出一倍以上。

建國一社的這塊高產田的主要培育人,是這個社社主任王乾成、副主任馮福炳、社委王茂剛和第二生產隊隊長羅學江,他們都是共產黨員,許多社員(主要是青年社員)也積極地參加了培育工作。

這塊高產田從8月8日開始收割,到11日才全部驗收完畢。參加三級驗收團的有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副秘書長史林峰、華中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韓玉生、中共麻城縣委書記處書記侯尚武;此外,還有麻城縣各鄉、社代表共數百人。中共黃岡地委第一書記姜一,也參加了一部份驗收工作。這塊田經反覆丈量確定面積為一點零一六畝。本來要全部割完,為了給外地代表參觀,留下零點二四二畝未割。收穫的全部過程都是由驗收人員和社員們一起收割、打場、揚場和過秤的。把實打驗收數字和那零點二四二畝田的測算估產數字加在一起,這塊田的總產量共為幹谷三萬七千五百四十七斤,平均畝產幹谷達三萬六千九百五十六斤。

這個人們所不敢想的早稻高產紀錄,是充份發揮共產主義風格大膽革新的成果。據了解,這塊田整地共達十次,深耕達一尺以上。共施底肥、追肥五次,先後施用的肥料計有草籽三千斤。塘泥一千擔、陳磚粒四百擔、硫酸氨一百零五斤、過磷酸鈣八十斤、水糞肥六十擔、豆餅一百八十斤。底肥是結合犁地分層施用的,作到了層層有肥。插秧的密度,實際上已經很難用多少根來計算了,因為整塊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緊靠一根的。在驗收時,人們曾選一平方尺的面積進行實測,據實測結果推算,平均每畝約有七百六十八萬穗。把雞蛋隨便地放在覆蓋著的稻束上面滾動,雞蛋始終不會掉到田裏去。可見這塊田的束密到了甚麼樣的程度。

促使這塊田高產的主要措施,是逐漸明確的。開始時,人們對深耕、肥足和密植都存在著一些疑慮,所以只犁了七寸深,肥料也較少,密植只作到株距一寸、行距四寸。插秧後約一個月,各地小麥高產奇蹟不斷出現,畝產達到五千斤以上的已有多處。這對培育這塊試驗田的人們是一個很大的鼓舞。他們說:「小麥能畝產五千多斤,水稻為甚麼不能畝產萬多斤呢?」他們決心搞畝產萬斤以上高額豐產試驗,並且採取了相應的措施,這就是加深耕層、施足肥料、加大密度。這時,秧苗已經長到一尺多高了,但他們仍毅然把這些秧苗拔起來,又進行了一犁、一耙、一耖(將土整細碎),使耕層深達一尺,並且增施了肥料,然後,又把本田的秧和另外幾畝田的秧,一起植到這塊田裏,形成為純數難分的高度密植。因為苗長得極密,根本無法下田,給田間管理帶來了許多困難,但人們用集體智慧戰勝了它。例如,要追肥,但肥料卻怎麼也下不到泥裏去,他們就想法在田的四周開溝,用管子把水肥灌到田裏去。他們還採用打撐的辦法防止倒伏,並且不斷地向乾旱作了鬥爭。

建國一社早稻高產的消息已經傳遍了整個麻城縣,在和麻城臨近的地區,也有很多人知道這個消息了。連日來,每天從本縣各鄉和外地前往參觀的約有四、五千人。11日,正在武漢開會的華中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張子明,江西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張歧山,湖南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王星五,以及其他農業專家等多人,也專程前往參觀和訪問。參觀者們普遍認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

現在,王乾成、馮福炳等人的勁頭更足了,社員們也個個熱情高漲。他們已決定用攝秧的辦法,繼續推行和發展深耕、肥足和密植的成功經驗,力爭晚稻獲得更大的豐產。

據新華社武漢12日電 湖北省麻城縣的早稻獲得了空前未有的大豐收。這個縣的早稻目前已經基本收割完畢,根據對實收情況的反覆核算,全縣七萬三千多畝早稻,平均畝產量達一千二百三十二斤,比去年提高二倍強;並有十一個鄉平均畝產量突破了二千斤。全縣還湧現了大批高產田,其中平均畝產量達三千斤到五千斤的有四千九百畝;五千斤以上到七千斤的有一千一百九十畝;七千斤以上到不足一萬斤的有五百三十多畝;一萬斤和一萬斤以上的有三十多畝,最高的平均畝產三萬六千九百五十六斤。

(原載《人民日報》1958年8月13日頭版頭條。)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