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嫉之心 害人害己(下)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七月四日】(接上文

李林甫嫉賢妒能 「口蜜腹劍」 最終身死家滅

李林甫的城府極深,人們難以摸透他的心思;他善於當面奉承,而暗中陷害,從來不露聲色。凡與唐玄宗關係親密的人,開始時他總是接近拉關係,等到地位權勢稍微接近他時,就千方百計地除掉。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欲為朔方節度使牛仙客加實封,並讓他兼領尚書。張九齡認為牛仙客學識不高,極力勸阻,引起玄宗不悅。李林甫私下言道:「只要有才識,何必滿腹經綸。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唐玄宗後以結黨為由罷去張九齡、裴耀卿的宰相之職,任命李林甫、牛仙客為宰相。李林甫被授為中書令、集賢殿大學士、修國史。後來,監察御史周子諒奏稱牛仙客非宰相之才,被玄宗杖殺。李林甫又趁機進言,稱周子諒是張九齡所引薦。張九齡又貶荊州長史。

李林甫又對權位日盛的楊慎矜起了猜忌之心。他引薦王鉷為御史中丞,將其視為心腹。王鉷素受楊慎矜輕鄙,對他懷恨在心,便在李林甫的挑撥下製造流言,稱楊慎矜是隋煬帝玄孫,勾結術士,密藏讖書,圖謀恢復隋朝。唐玄宗大怒,將楊慎矜下獄,命三司會審。李林甫還栽贓陷害,命殿中侍御史盧鉉袖藏讖書,稱是在楊慎矜家中搜出。最終,楊慎矜被族滅。天寶八年(749年),咸寧太守趙奉章揭發李林甫罪狀二十餘條。結果罪狀尚未呈上,李林甫便已知曉,命御史台將其逮捕,以妖言之罪杖斃。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一》記載: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己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百計去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譯文大意,李林甫擔任宰相,對於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業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寵信或官位快要超過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設法除去,尤其忌恨由文學才能而進官的士人。他表面和善,言語動聽,卻在暗中陰謀陷害。世人都稱他是「口有蜜,腹有劍」。)

唐玄宗曾在勤政樓垂簾觀看樂舞。兵部侍郎盧絢以為玄宗已經離去,便揚鞭策馬從樓下緩緩而過。他風度翩翩,玄宗讚美不已。李林甫得知,擔心盧絢被玄宗重用,便將盧絢的兒子召來,對他道:「你父親素有名望,嶺南道的交州廣州等地現在缺乏有能力的官員,陛下有意讓你父親前去。如果他不肯遠赴嶺南,肯定會被貶官。我給你出個主意,不如讓他到東都洛陽去做太子賓客或太子詹事,這也是清貴顯職。」盧絢果然不肯前往嶺南,便按照李林甫的建議,主動到洛陽任職。李林甫又恐怕違背眾望,便任命他為華州刺史,不久又奏知玄宗,稱其患病不能理事,將他貶為詹事、員外同正。

唐玄宗曾問李林甫:「嚴挺之現在在哪裏,這個人還可以用。」嚴挺之之前被貶出朝廷,這時正在絳州擔任刺史。李林甫擔心他重新受到重用,便召見其弟嚴損之,道:「陛下非常敬重你哥哥,何不讓你哥哥上書,就說得了風疾,請求回京就醫。這樣他就可以回到朝中了。」嚴挺之不知是計,果然按他的建議上書玄宗。李林甫拿到他的奏疏後,對玄宗道:「嚴挺之年事已高,近來又患風疾,應該給他一個閒散官職,讓他安心養病。」玄宗嗟嘆良久,將嚴挺之打發到洛陽擔任詹事。

李適之拜相後與李林甫爭權,但因性格粗疏,常中李林甫的圈套。李林甫曾對李適之道:「華山有金礦,開採可以富國,皇帝還不知道。」李適之便在一日上朝時,將華山金礦奏知唐玄宗,玄宗又詢問李林甫。李林甫道:「臣早就知道,但是華山是陛下本命山,乃王氣所在,不宜開鑿,臣便沒有提及。」唐玄宗認為李適之慮事不周,惱怒的對他道:「你以後奏事時,要先與李林甫商議,不要自行主張。」李適之從此逐漸被疏遠。

楊國忠後來得勢,李林甫又想藉機排擠除掉楊國忠。唐玄宗那時更信任楊國忠,李林甫得知,憤憒發病,後來病情加劇,很快就病逝了。天寶十二年(753年),楊國忠與安祿山合謀,誣告李林甫與叛將阿布思約為父子,同謀造反。安祿山還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將入朝作證。唐玄宗命有司審理。李林甫的女婿楊齊宣擔心自己受到牽連,便附和楊國忠,出面證實。當時,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沒家產。諸子被除名流放嶺南、黔中,親黨中則有五十餘人被貶。唐玄宗還命人劈開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內含珠,剝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禮安葬。

李林甫的嫉賢妒能可以說是做到了極致,因他被貶或者被殺的官員非常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李林甫的下場真實體現了此言不虛;走到人生盡頭的李林甫可能沒有想到,在他人生謝幕的時候會如此淒涼悲慘,真是善惡到頭終有報啊。李林甫的妒嫉之心、「口蜜腹劍」,也在中國的史書中留下了惡名,妒嫉之心真的是害人不淺啊。

《朱子治家格言》中有言,「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他人有了喜慶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禍患,不可有幸災樂禍之心。以史為鑑,妒嫉之心不可不去,因為以妒嫉而生的惡果是很大的,越是位高權重的人,他因妒忌之心行事所導致的惡果越大,造成的影響越惡劣,害人終害己,這種人的下場也是顯而易見的。

結語

妒嫉之心,害人害己。歷史一次次告訴我們以此為鑑,做人要摒棄妒嫉之心,堂堂正正、正大光明,天必佑善人。那些蠅營狗苟、弄權使詐、構陷他人的人是沒有好的結局的。以平衡的心態與人和善相處,努力修養自身,不為一時的得失而喪失理智去行惡事,這樣的人生會更祥和成功。

文獻參考及出處

1. 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庭訓格言》,清
2. 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西漢
3. 劉煦等,《舊唐書﹒李林甫傳》,後晉
4. 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唐紀》,北宋
5. 朱柏廬,《朱子治家格言》,明末清初

(全文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