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求備 異彩紛呈(一)

——談唐代繪畫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八月一日】唐代國力強盛,文化繁榮,唐太宗「柔懷萬國」,貞觀之治為鄰近列國所仰慕。由於唐代具有對各種文化藝術兼容並蓄的非凡氣度,儒、釋、道「三教」並立,詩文、樂舞、書法、繪畫以及文論莫不昌盛。唐代的繪畫作為盛唐氣象的重要組成部份,為中國美術史留下了璀璨的一筆,繪畫名家輩出,見於史冊者就達二百餘人。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評價初盛唐的作品是「燦爛而求備」,指繪畫精神、美學追求、藝術表現和包括構圖、造型、筆墨、色彩等技術因素在內的完美統一,這也是對整個唐代繪畫風貌的概括。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局部

唐代確實是中國繪畫建構模式的時代,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各個門類,在這個時期都以獨立的姿態立於畫壇,唐代的繪畫已經分人物、山水、花鳥等科,技法可分工筆和寫意。國畫傳統的核心是「意境」,「形神兼備」、「氣韻生動」都是意境的內涵素質,其藝術魅力就是畫已盡而意不止,筆雖止,但意無窮。不單單在於用筆,技法,更重要的在於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境界。畫家們的藝術審美思想和審美取向,皆取源於以儒釋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唐代繪畫折射著儒釋道思想的精髓,追求「天人合一」之境。佛、道理論不僅為繪畫藝術提供了一個超越時空的廣闊的創造空間,而且直接促進畫者思想境界的提升。儒家在於對社會理想人格的塑造,在把繪畫作為修身養性的手段的同時,指出其「成教化、助人倫」的道德教化作用。唐代張璪總結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一直為後人所奉行,指出繪畫是一種心靈化的藝術,造化和心源的凝合。唐代的畫論、畫史著作亦顯示了唐代美學理論的深度,與當朝繪畫創作一道共同譜寫了大唐繪畫的輝煌樂章,完善了民族繪畫體系。

一、人物畫

人物畫是以人物形像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在唐代繪畫中仍佔主要地位,大體分為道釋畫、肖像畫、仕女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取得了極高的成就,無論是吳道子、閻立本、周昉、張萱還是帶有西域畫風的尉遲乙僧等,均對後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唐代道釋畫興盛,重要人物畫家皆擅佛道壁畫,當時宮殿、衙署、廳堂、寺觀、石窟都有壁畫裝飾,氣勢恢宏,色彩燦爛,塑造的佛道故事中佛、菩薩、神仙等栩栩如生的形像,飛天凌空飛舞,表現天國世界的美好,畫面的繁複與盛大既給人敬畏與嚮往,又給人以美感與享受。壁畫藝術水平也非常高超,外型描畫準確而生動。唐代捲軸畫也開始興起,並因便於創作、收藏、觀賞而逐漸流行。

吳道子被後世尊稱為「一代畫聖」,被民間畫塑匠人尊稱為「祖師」,在道家中稱為「吳真人」,擅畫佛像、神仙、廣闊的宇宙空間,亦擅畫山水,在用筆技法上,筆法圓轉飄逸,所畫人物衣褶飄舉,線條遒勁,人稱「蘭葉描」,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效果,被譽為「吳帶當風」,所創的風格樣式被稱為吳家樣。他曾在長安、洛陽寺觀中作佛道壁畫四百餘間,神態各不相同,表現出神的世界、神的光明,感動人心,意境高遠。他在長安興善寺作畫時,長安市民扶老攜幼觀賞、讚歎。神的美好、慈善開啟了畫者創意的源泉,淨化了觀賞者的心靈,令人心馳神往。

吳道子的幾幅公認的代表作品如下:《送子天王圖》又名《釋迦降生圖》,這幅畫的內容是描繪佛祖釋迦牟尼降生為悉達王子後,其父淨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時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此圖以釋迦降生為中心,天地諸界情狀歷歷在目,天王按膝端坐,背後侍女磨墨、女臣持笏秉筆,記載這一大事。淨飯王抱持聖嬰,穩步前行。整幅畫氣勢磅礡,功力深厚,物像紛繁。他畫的《地獄變相圖》宣揚了因果報應之理,勸善戒惡,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據說他在長安景公寺畫的地獄變相,因而屠夫和漁夫都為之改業,怕因為殺生而將來會在地獄中受報。他畫的《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長卷,內容是眾神仙一同朝拜元始天尊的故事。畫上有八十七位神仙從天而降,神態端莊,按道家的規儀列隊行進。整個行列中人物的不同神態動作以及裙帶、旌旗、花枝等,都和諧的統一在莊嚴愉悅而徐緩優美的旋律中,充份體現出旌旗飛揚、裙帶風動的吳畫風格特徵。此圖場面之宏大壯麗,人物儀態之華妙,線條之圓潤勁健,歷千年之久依然光彩照人,被歷代畫家藝術家奉為圭臬。他畫的《孔子行教像》成功塑造了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淵博、和悅、誨人不倦的形像,「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形神俱佳,使人有如沐春風之感。

閻立本以人物肖像畫著名。他的作品用線勁健堅實,顯示出剛勁的鐵線描,有豐富的表現力,古雅的設色沉著而又變化,在人物塑造上不僅重視形貌的描寫,而且十分著意人物心理與細節的刻畫,造型準確生動,因而被譽為「丹青神化」而為「天下取則」,在繪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畫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圖》,由唐太宗親自為每一位功臣寫了讚語。他還畫了唐太宗肖像《太宗真容》、《唐太宗納諫圖》等。他畫的《步輦圖》,描繪了貞觀十五年唐太宗會見吐蕃使祿東讚的重大歷史事件,唐太宗雍容大度有氣魄,祿東讚的謙卑有禮又自信的神態皆刻畫的生動傳神,氣氛隆重而融洽。歌頌了唐太宗的英明睿智,記錄了漢、蕃兩族的友好。他畫的《職貢圖》描繪了南洋的婆利國、羅剎二國的使節前來朝貢,途中又與林邑國結隊,全幅共二十七人,畫中人馬各自成組,由右往左前行。描繪出初唐時「萬國來朝、百蠻朝貢」的情景。

尉遲乙僧來自於闐(今新疆和闐地區),也是久居長安的畫家。他的畫具有西域畫風,與漢魏以來的傳統畫法迥別。他的表現技法上的特點是「畫外國人物及佛像、菩薩小則用筆緊勁,如屈鐵盤絲,大則灑落有氣概」(《歷代名畫記》),「用色沉著,堆起絹素,而不隱指」(《畫鑑》)。用色沉著濃重,有明顯的凹凸感,他的這種鐵線描與重設色相結合而有突出立體感的表現方法,不同於「跡簡意潔而雅正」的中原繪畫傳統。其代表作品《功德人物》、《降魔變》、《天王像》等,被認為「構圖宏偉,意境奇妙」、「頗有奇處,身若出壁」。

周昉擅畫佛像畫和仕女畫,皆稱神品。他能虛心聽取民眾的意見並認真修改,如他在畫敬章寺神像時,頃刻間引來京城萬人前來觀看,有言其妙者,也有指其瑕者。他日日有改,經月有餘,直到眾口稱絕,方才停筆。他的人物畫線條工細勁健,色彩富麗勻淨,後人將其人物畫特別是佛像畫和仕女畫的造型尊為周家樣。此外,張萱、楊寧、范長壽、皇甫軫、殷季友、法明等人的人物畫也都各具風格。

(待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