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孔子家語》的真偽淺談人的觀念變化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七月三日】《孔子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在中國最早的圖書目錄《漢書•藝文志》,《孔子家語》摘錄於《六藝略》的《論語》類,這反映了漢代人對這部古籍的重視。

不過,當《孔子家語》經歷短暫失傳、繼而由王肅重新發現後,古人逐漸對它的真偽起疑。宋王柏《家語考》、清姚際恆《古今偽書考》、范家相《家語證偽》、孫志祖《家語疏證》均認為是偽書。《四庫全書總目》曾精闢論述說:「其書流傳已久,且遺文軼事,往往多見於其中。故自唐以來,知其偽而不能廢也。」 晚近以來,學界疑古之風盛行,《家語》乃王肅偽作的觀點幾成定論。章太炎在《國學概論》中更是肯定說《孔子家語》是偽書。顧頡剛撰寫《孔子研究講義》一書明確指出《孔子家語》為王肅偽作,「無任何取信之價值」。

那麼《孔子家語》到底是不是偽書呢?1973年,河北定縣八角廊西漢墓出土的竹簡《儒家者言》,內容與今本《家語》相近。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墓也出土了篇題與《儒家者言》相應的簡牘,內容同樣和《家語》有關。筆者認為,這些考古發現說明,今本《孔子家語》是有來歷的,早在西漢即已有原型存在和流傳。

從《孔子家語》真偽爭論的歷史過程中,我們有以下幾點認識:

首先,現代人的觀念確實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甚至拿這些觀念來衡量古代的君子,自己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就認為古人也是一樣的,事實上古代的君子是因為身體力行道德規範才稱為君子的,特別是古代的正史都是君子們付出很大代價才寫成的,為真實記錄才付出那麼大代價的;而現代人篡改歷史成習慣,因而常常懷疑古代歷史的真實性。再如現代人嚴重受了黨文化的影響,被灌輸說古代的官場也很骯髒、古代的貪污腐化也很多,所以只有骯髒腐敗才是唯一選擇,事實上這些都是道德敗壞者的教唆之術、造勢之術。

再有,唐太宗是古代的明君,而被道德敗壞者說成為了爭奪皇位殺害親兄弟。實際上古代的正史書上對唐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持理解、同情甚至讚賞的態度。《舊唐書•太宗本紀》史臣曰:「或曰:以太宗之賢,失愛於昆弟,失教於諸子,何也?曰:然,舜不能仁四罪,堯不能訓丹朱,斯前志也。當神堯任讒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顧分崩,變故之興,間不容髮,方懼『毀巢』之禍,寧虞『尺布』之謠?……」

《舊唐書•太宗本紀•讚》曰:「昌、發啟國,一門三聖。文定高位,友於不令。管、蔡既誅,成、康道正。貞觀之風,到今歌詠。」

《舊唐書•高祖二十二子傳》史臣曰:「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堅持小節,必虧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

《舊唐書•高祖二十二子傳•讚》曰:「建成、元吉,實為二兇。中外交構,人神不容。用晦而明,殷憂啟聖。運屬文皇,功成守正。善惡既分,社稷乃定。」但是,二十世紀後,有學者開始懷疑正史,為李建成造勢,這就是現代人的變異觀念所為:惡人可以無惡不作,厚顏無恥,而君子的除惡行為往往被扣帽子。這就是《九評》上所說,惡人站在道德的最低點,而用其流氓邏輯來抹黑別人,與中共在今天的迫害中造謠抹黑極其相似。我們看一看正史中的評價,再看一看流氓邏輯,理性對比之下,會發現那些顛倒黑白的思想是多麼的卑微。

最後,我們對於變異文化其它方面的影響也要警惕。孔子對於子路救了一個農夫而得到一頭牛而大加讚賞,因為以後會有更多的人樂於做好事,而對於子貢贖回一個魯國人而不要國家的贖金卻給予批評,因為阻礙了以後魯國人的得救。就是說我們要長遠看問題,不能看一時的得失,也不能走極端。孔子的看法顯然是長遠的。又如《牛郎織女》本來是一個關於孝的故事,後來竟然演變為愛情故事,《紅樓夢》本來是受道學家的排斥的,現在卻成了有品味的標誌了。這樣的變異思想是很值得警惕的,這些事例都值得我們借鑑。

以上的論述和觀點肯定有許多不足之處,僅供交流;如有幸能對大家有所啟示,則吾心足矣。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