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農村同修說幾句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零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由於長期和農村同修接觸,發現很多同修至今一直不能在修煉中精進。農忙的時候,他們很少時間學法、煉功,可是眼下到了農閒的時候,有不少同修仍然處於各方面的干擾之中,不能把修煉放在第一位,日復一日的為一些瑣事所纏、所累。

最近和一些農村同修切磋,他們都表現出同樣的狀態。學法時間少,被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擠的沒有時間學法,並且大多數不重視煉功,有的長年不煉功。有的雖然煉功,也是隔三差五的,打坐只能堅持三、四十分鐘;有的老學員至今還不能盤腿,幾乎就不煉靜功。

在到處充斥著物慾的當今社會中,如果我們不能時時刻刻以大法的標準要求自己,沒有大法做指導,隨時都可能受到污染,被常人社會中的假相往下拖。師尊要我們符合常人狀態修煉,並不是讓我們等同於常人一樣的生活,關鍵是在常人的生活狀態中怎樣修煉。修煉是第一位的,是沒有任何條件的,我們只是利用常人的社會形式修煉而已。常聽有同修說,忙過了這陣子,或是我幹完了這些活,一定要好好學法,做好師父要求的三件事。可實際上是忙過了這陣子,還有那陣子;幹完了這個活,還有那個活。尤其農村人都知道在農村有些常人基本上就沒有閒時間,一年四季都在忙碌,如果大法弟子陷在常人中,也是一樣。從師尊講法中,我們都知道修煉不耽誤工作,修煉好了工作起來會事半功倍的。如果我們只靠著人的四肢去勞動、去工作,怎麼你也別想超越常人,幹活的效率高低只能是你的四肢運動的快慢而已。那麼修煉人是和常人不一樣的,何況我們在大法中又修煉這麼多年了,我們是具有超越於常人的能力的,如果我們修煉的精進,時刻把師尊要求的三件事放在第一位,我們的勞動、工作一定會是超常的,我們的莊稼、我們的收入也不會因為修煉而受到絲毫的損失。

農村同修還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普遍文化水平低,還有不少同修至今讀不了《轉法輪》這部大法。大家知道,師尊這些年來發表了很多講法,需要我們經常學習的《精進要旨》和「七•二零」之後的講法就有幾十萬字,即使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同修,也得用不短的時間才能學一遍。可是有些農村同修,幾年時間都不能學一遍,不能更好的理解正法時期大法弟子的重大使命,不能用大法更高標準的要求做好三件事。如不注重學法,不去精進,不給自己開闢環境、創造條件,任由常人的事情捆綁著自己,抓住常人中的名利情不放。長此下去,滋養了魔性、惰性,即使有時間了,也不願意吃苦,不願意學法、煉功、發正念,白白的浪費了生命,怎麼能成神呢?

從師尊講法中我們都知道,現在常人社會中的一切都是圍著大法而轉的,那麼我們身邊的一切事情也應該是為我們的正法修煉而出現、而存在的。我們只能理智的利用這些事情怎樣修好自己,怎樣證實大法、救度眾生,不能把這些事情當作生活中追求的目標,不能把常人中的生活當作生存的目地,我們的目地是修煉圓滿,隨師還家。提醒這部份農村同修,一定要擺正修煉和常人生活的關係。如果我們真能做到,也許我們身邊的事情反而會很容易處理好,使親朋好友和周圍世人都能從我們身上看到大法的美好,認同大法,從而得度。

現在很多地區有些農村新學員都能堅持學法煉功,甚至夜裏發完十二點正念才睡覺,他們都能突破一切干擾、障礙,勇猛精進,我們老學員為甚麼不能呢?師尊讓我們帶好新學員,可這些新學員在某些方面都跑到我們前頭去了,說出來真有點不好意思啊。

這些年來,還發現多數農村同修對發正念認識不夠,農忙的時候,很難保證參與全球四個整點發正念。農閒的時候,因為對發正念認識不夠,沒有養成習慣,到了四個整點的時候甚至都想不起來。把師尊要求我們必須做好的三件事之一的發正念,當成可有可無的去對待,一次次的錯過了全世界同修共同發正念的機會,不知道彌補,不知道後悔。

建議農村同修一定要擺正修煉和常人生活的關係,千萬不要主次顛倒,不應該是我幹完了這些活,再去做三件事;應該是必須在任何環境下,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學法、煉功,不能因活計耽誤了修煉。那些沒時間學法的同修,要給自己制定一個標準,每天必須保證學法、煉功時間。一個修煉人,如果不能保證自己的學法修煉,萬古機緣一過,那種損失可不是用這個世間的經濟所能衡量的。

師尊《對澳洲學員講法》的錄像我們也都看了。看到師尊的操勞,難道我們就無動於衷嗎?這些難道還不能讓我們知道精進嗎?師尊如此的珍惜我們,悉心的關心、愛護著,真象捧在手裏一樣,握緊了怕握壞了,捧鬆了又怕丟掉了。如今我們大多都是老弟子了,我們應該成熟了,懂事了,不要老是讓師尊為我們牽掛著、擔心著,讓師尊無休止的因我們做不好為我們承受著一切,無知的把自己的業債往師尊身上加。師尊所給予我們的,我們無以報答。我們今天所能做到的就是好好聽師尊的話,不折不扣的按照師尊的要求去做,做一個合格的弟子,懂事的弟子,不讓師尊再為我們如此的操勞、擔心,如果我們真能做好了,師尊遠隔重洋都會為我們高興,也許這就是對師尊盡心了。

不當之處請同修指正。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