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禮」的古今之變(下)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五年九月一日】在中國大陸播出的影視劇中,清宮的「宮鬥劇」曾成為一時被人追捧的熱劇,《甄嬛傳》、《延禧攻略》等甚至在東南亞、台灣、日本等地熱播。人們的印象定格在這樣的畫面中:清宮裏充滿血腥的權力鬥爭,宮廷裏潛伏著各種角鬥。

宮廷裏有沒有鬥爭?肯定是有的。自古以來,從來是善惡同在、忠奸並存,甚至在某一時期,惡的一面還會佔據主導,遮天蔽日,黑白不分,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中國古人相信,天在主宰著一切,「人在做,天在看」,脫離「天道」的事情長不了,夏桀沉溺於妹喜亡國,商紂被妲己迷惑,自焚於鹿台。

在禮天、敬天的大道之下,宮廷也有著有序的安排。一般來說,皇后的職責就是保持一個賢良淑德的傳統女性形像,在參加祭祀大典中承擔重要角色,要主持每年春季的親蠶禮、躬桑禮。

所謂親蠶,即取男耕女織之意,凸顯女性在農耕文明中的責任,皇后要充任主祭。皇后在後宮要作為賢良的表率,母儀天下。清太宗之後孝莊,遼景宗之後蕭綽,漢文帝之後竇漪房,宋真宗之後劉氏,漢光武帝之後陰麗華,唐太宗之後長孫氏,明太祖之後馬秀英等等都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後。

清代以孝治天下,皇后就如一個舊式家庭裏的兒媳婦,丈夫每天在外忙碌,陪伴、伺候高堂老母的任務自然就要由皇后來主理。平常的時候,皇后每天都要帶領嬪妃們向太后請安,所謂晨昏定省,起碼是一日兩次。如乾隆時,崇慶太后每到圓明園遊覽,都會住在孝賢皇后的長春仙館,皇后一定要做出侍母最孝的表率。

在中國大陸播出的宮鬥劇中,後宮裏的「恨」充滿螢幕,每一集、每個鏡頭都充滿了「恨」。劇中的人物依靠著「恨」、見不得人的手段和圈套爭奪後位,並最後成了贏家。

在宮鬥劇中,有高等級嬪妃處死低等級嬪妃的橋段,事實上,除皇帝以外,任何人不能隨意打罵她們。即便是宮女,嬪妃也不能肆意懲罰。

《清史稿》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乾隆六十歲時曾寵愛年輕的惇妃,對她生下的皇十女甚是喜愛,這個皇十女後來獲封固倫和孝公主,嫁給了寵臣和珅的兒子。惇妃自恃乾隆的寵愛,打死了一個宮女。乾隆得知後大發雷霆,寫了一千多字的諭旨處理此事。諭旨中寫道:「從未有妃嬪將使女毒毆立斃之事,今惇妃此案,若不從重辦理,於情法未為平允。」可見,在清朝後宮,打死宮女是極為罕見的。乾隆在諭旨中自述,即使自己被宮女、太監惹急了,也不過是「杖責二十,極多亦不過四十者」。乾隆認為惇妃罪行重大,即便廢黜名號也不為過。但念及她生下了公主,故而從寬處罰,降位為嬪。其他涉案的太監被革職,罰俸兩年。另外,還給予死去宮女的家屬一百兩銀子作為民事賠償。真實的歷史是,在清朝後宮,宮女的命也是命;人命關天。

清宮劇還有嬪妃出軌的劇情,更是荒誕。電視劇《甄嬛傳》出現了太醫利用空當私通嬪妃的橋段。實際上,這種情況也絕無可能。按照清朝的太醫院診療制度,到後宮診療時,至少要兩名太醫同行,而且有御藥房的太監引領。眾目睽睽之下,根本沒有機會出軌。診脈時,太醫和嬪妃也不允許有肢體接觸。民間中有太醫懸絲診脈的傳說,但實際情況沒有那麼極端。為了避嫌,太醫會在嬪妃的手腕處放一塊手帕,隔著手帕為嬪妃請脈。另外兩名太醫還會輪番請脈,防止失誤或作弊。

有網友總結了「宮鬥劇」的雷同套路:「總有一個囂張跋扈的寵妃,總有一個看起來單純無害實際上心機深重的妃子,總有一個背叛主子的侍女,總有一個危難時刻救助女主角的太醫……」

許多對真正的傳統文化稍有了解的網友表示:「這些宮鬥劇歪曲歷史,看得人們腦袋都不正常了。」

中共用子虛烏有的情節,把「溫良恭儉讓」替換為「兇狠驕奢爭」,讓人們以為古人就是這樣生活的。在中國大陸中小學課本中,很少整體的、概括的介紹中華古代文化,大肆宣揚近代史,使人從小就接受馬列革命、西洋現代的東西。種種潮流,讓中國人離傳統文化和道德傳統越來越遠了。

中華五千年文明,禮樂為先,修心養德,最終達到返本歸真的境界,當美好的傳統、優雅的文化再一次降臨中華大地時,大家一定不要錯過。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