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舊宇宙有成、住、壞、滅,越到後來偏移越大。中國的每一個朝代也有成、住、壞、滅,你方唱罷我登場。人世間有相生相剋的理,好壞相照,正邪共存,所以人所認為的標準未必是真標準,它們如同河面上的浮標,隨著水面起伏而變化著。
修煉講從做常人中的好人做起,直到洗盡凡塵,讓先天的本性從新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為此,依循宇宙特性真善忍去找回正確的「做好人的標準」,就成了必要。
本文謹從幾個成語,來解開思考和探討的一角。這幾個詞語所涵蓋的,在常人社會中,在我們大法弟子修煉、洪法、講真相、反迫害的各種活動中,都不難找到實例。
一、好大喜功
【語義:】「好大喜功」在漢語中用來形容一心想做大事、追求名利和成就、言行浮誇、好高騖遠的人。好大喜功的人往往熱衷於沽名釣譽。沽是買;釣是用餌引魚上鉤,比喻騙取。「沽名」和「釣譽」這兩個詞合在一起,指以各種手段獲取虛假的榮譽和讚譽。
【例句:】
例句1:他就是這麼一個好大喜功的人,把三分成績都能說成十分。
例句2:虛榮心表現在行為上,主要是盲目攀比,好大喜功,自我表現欲強。
例句3:昔者漢之武帝,好大而喜功。(羅泌《路史》)
注意,這裏我們只是採用了這個例句。至於漢武帝是否好大喜功,那是另外的話題。
【反義詞:】「好大喜功」的反義詞包括腳踏實地、與世無爭、穩紮穩打等。
我們修煉人群體中,那些總喜歡標新立異、搞轟轟烈烈的,是否也在好大喜功呢?好大喜功注重的不是實效,與實修背道而馳。如不能改變,會白白浪費機緣,真相大顯時後悔也來不及了。
二、避重就輕
【語義:】「避重就輕」 的意思是迴避重的責任,只揀輕的來承擔;也常用於描述在面對重要或困難的事情時,選擇迴避或處理較為簡單的問題,以逃避責任或困難。
【例句:】
例句1:他在討論問題時總是避重就輕,只談一些無關緊要的細節。
例句2:臣觀其言,似有深意,然每每避重就輕,不欲直陳利害,恐非忠臣之所為,陛下宜察之,以免誤國大計。(司馬光《資治通鑑》)
例句3:然其議論多避重就輕,不能切中時弊,徒以文辭取悅於上,而無實益於國事,終致眾議紛紛,難服人心。(張廷玉等《明史》)
【反義詞:】避重就輕的反義詞包括勇於擔當、直面問題、任勞任怨等。
我們大法弟子今天下世兌現誓約,都經歷了巨大過程,但到了最後這一世,很多人卻迷惑了、退縮到人中去看待修煉與責任了。乾隆時期曾擔任四庫全書纂修官的姚鼐寫過一篇《登泰山記》。作者與友人頂風冒雪遊覽泰山,一路上大霧瀰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堅持到達山頂後所看到的那番壯觀景象,是坐在山腳下抱著手爐閒聊時無法巧遇的。
師父的《登泰山》,相信每一位真修弟子讀來更是都有身臨其境之感:
攀上高階千尺路
盤回立陡難起步
回首如看修正法
停於半天難得度
恒心舉足萬斤腿
忍苦精進去執著
大法弟子千百萬
功成圓滿在高處
三、知難而退
【語義:】「知難而退」 的原意是指在面對困難或挑戰時,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選擇放棄或退縮。或者作戰時隨機應變,遇形勢不利就先行退兵,減少短期損失。後來泛指遇到困難就退縮,不去克服。
【例句:】
例句1:面對困難和壓力,他選擇了知難而退,以免打亂自己的生活節奏。
例句2:臣聞進有禮,退有義,知難而進,義也;知難而退,亦義也,願陛下察之。(司馬光《資治通鑑》)
例句3:夫知難而退,非怯也,審時度勢,保全大局,智者之所為也。(陳壽《三國志》)
【反義詞:】知難而退的反義詞包括知難而進、鍥而不捨、金剛不動等。其中「金剛不動」表示一種不動搖的心態,意味著在面對各種變化和干擾時,能夠堅守初衷,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堅定,不受外界影響而動搖。
面對困難時的退卻,原因可能有很多很多種。比如想保存實力、避免損失,也可能是怕吃苦,而不是「吃苦當成樂」(《洪吟》)。修煉中遇到困難就不想幹了;遇到矛盾就消極了;需要學習就放棄了;滿足於「我做了」……其實違約的後果比俗世間的任何苦都可怕,下世時我們是抱著何等莊嚴神聖的信念?有多少人能堅持到底、不改初衷?
本文列舉的三個成語只是漢語詞彙的滄海一粟。總之,做好人的標準和傳統,不是知識學問,本質上是道德,是神傳智慧,是人類回歸天國家園的保障,是修煉人走向圓滿的起點。正法修煉的時間所剩不多了,做人「說真話,辦真事,做真人」(《轉法輪》)真的不能再有那麼多水份了。
謹以此文與同修交流和反思,拋磚引玉,促抓緊和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