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說說傳統價值在現代科學和AI時代的意義(2)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五年七月二十七日】

接前文

三、中國傳統理念的來源之一 ──《道德經》

《道德經》》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經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傳播廣泛。它裏面包含著宇宙的產生、怎麼治理國家、怎麼用兵、怎麼處理人際關係等等,都在這五千言裏。這麼深奧的道理別人是否能理解,要靠各自的悟性去領會;在老子看來,有些話是不必說,或說不清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講了「道」和「德」的關係。「道」是宇宙的根本,看不見摸不著,卻無處不在。《道德經》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意思是,「道」比天地還早,是萬物的來源。天地和萬物都靠「道」運行,比如花開水流、雲起霧落、晝夜交替,都是「道」的自然體現。

老子還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就是說,「道」創造了萬物,「德」養育和維持它們。可以理解為,「道」是道理和原則,有點抽象;按照這種法則行事,才是一種「德」。「德」是具體的行為規範。簡單說,「道」是本質,「德」是實踐。

《道德經》還教人向善,比如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天地不偏袒誰,但更支持善良的人。「上善若水」講的是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滋養萬物卻不爭搶。提醒我們做事謙遜、不爭搶,這樣更容易與人合作。還有無論對方是否善良,我們都以德相待。面對難相處的人,我們也要保持善意和尊重。

老子強調,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道」,但要懂「道」,必須先從「德」開始。有德行,才能開智慧,看到真理。幾千年來的經驗也表明,善良是家庭和睦、社會穩定與長遠發展的重要基礎。

四、萬象背後的關聯與整體觀

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思想,非常重視「整體」和「關聯」的思維方式。比如,道家的「天人合一」主張人是自然的一部份;中醫看病也不是頭疼醫頭、腳痛醫腳,而是看身體整體的平衡。這種思維方式和現代科學裏的「系統論」和「生態觀」相似。

比如「蓋亞假說」認為,地球是一個能夠自我調節的生命系統,生物與環境共同作用,維持整體的穩定。與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類似之處。人是自然的一部份,只有順應自然的規律,社會與個體才能長久發展。

中國古人早就有這種「整體觀」。他們不是靠儀器、實驗去研究,而是對宇宙充滿了探索精神和敬畏之心,勇於思考最根本的問題。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意思是,萬物源於「無形之道」。雖然現代科學已經非常發達,但也面臨自身的侷限。它往往採用細化、分割、量化的方式來研究只能看到的世界,在有限的範圍內可以解釋「這是甚麼」、「怎麼發生」,但卻無法回答「為何存在」這樣更深層的問題。當科學發展到極致,常會觸碰到哲學甚至神學的邊界。

這時,人類需要借助一種更本質的思維方式──形而上學。所謂「形而上」,是指超越物質現象、不可直接感知的本質和原理,比如宇宙為何存在、生命有甚麼意義、甚麼是真正的「道」。中國古代哲學正提供了這樣的視角,它不拘泥於可測量的現象,更關注事物背後的規律與整體性。例如,老子的「道法自然」、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都強調人、自然與宇宙的統一。

有些現代科學家也意識到這一點。著名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在被授予丹麥勛章時,用道家的太極圖作為徽章,還寫上「對立統一」,他認為,量子力學中粒子與波、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等看似矛盾的概念,正體現了東方「陰陽互補」的智慧。

從量子糾纏的整體性,到宇宙的起源,再到二進制系統與《易經》六十四卦的對應,這些都說明:科學與哲學、理性與直覺並非對立,而是認識世界的兩條路──一條往外研究自然規律,一條往內思考生命意義。這兩條路,看似不同,但走到盡頭,常常會交匯。而在它們交匯的地方,我們會驚訝地發現中國古人的智慧,早已在千年以前,為當今的科學思考點亮了一盞燈。

五、回歸傳統價值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歸根結底講了一個概念,就是「道」。「道」是宇宙的規律,不僅是物理的規律,還有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道」。進入現代社會後,科學與商業成為兩大支柱。一方面是科學探索自然之道,另一方面是商業,而商業本質上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5.1《論語與算盤》

日本著名企業家澀澤榮一在他的著作《論語與算盤》中,將中國儒家經典《論語》的道德理念與現代商業實踐相結合,提出了「義利合一」的商業哲學。他強調,商業不僅僅是追求利潤,更應以誠信和社會責任為基礎,實現道德與利益的統一。澀澤榮一認為,「算盤要靠《論語》來撥動」,只有將儒家的倫理道德融入經營管理,企業才能實現真正的長遠發展。

澀澤榮一將這一傳統智慧與商業運營結合,提出了「儒士商才」的理念,強調生產與道德的統一,倡導企業經營既要講求經濟效益,也要承擔社會責任。他的思想不僅推動了日本現代企業的發展,也為全球商業社會提供了道德與利益平衡的範例,彰顯了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現實價值和影響力。

5.2 亞洲四小龍

亞洲四小龍(韓國、台灣、新加坡和香港)這四個經濟體,在20世紀後半葉實現了高速經濟增長,它們都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價值觀在社會治理、教育和商業倫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文化強調誠信、勤勞、節儉、尊師重道和家庭責任,為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華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歷史上,唐代時期佛教、基督教等多種宗教與儒道思想和諧共存,展現了中國文化的融合力。現代亞洲四小龍的發展,再次印證了傳統文化並非阻礙社會進步的因素,而是為現代文明提供了智慧與包容的土壤。

5.3 按照真、善、忍做人做事

在信息爆炸、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回歸傳統價值,並不是讓我們遠離科技、放棄現代生活,而是提醒我們:生活可以快,但心要靜;知識可以新,但心中有「道」。傳統文化融入了人們內心之中,無形中指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言行舉止。

法輪功的修煉原則是「真、善、忍」,經億萬民眾親身證實,這是可以使修煉者身心健康,道德高尚,使社會道德回升,社會穩定的功法。並非人人都煉法輪功,但是當我們的同事、家人都在煉法輪功時,他們的言行是不是會對我們的周圍產生正面影響? 他們不貪不賄、生活正派、為人正直、兢兢業業、無私奉獻,這樣的群體在社會的各個階層裏,必然有讓道德回升的積極效果。

靠人傳人、心傳心,30多年過去了,上億人走入修煉「真、善、忍」的行列。「真、善、忍」是地地道道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普世價值。英國外交家,福昂西斯爵士說:「法輪功不僅是屬於中國的,這是一項全球性的新文明精神運動,他代表了人類的未來,法輪功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勇氣,很快會傳播給整個人類,並誕生出新的文明。」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