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源於嫉妒的求名心(譯文)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五年五月八日】在最近二月底學《轉法輪》的時候,讀到第七講「妒嫉心」這一節的最後一段時,我忽然意識到,必須以最大的緊迫感向內深挖,徹底清除我空間場中嫉妒心這種邪惡物質。我毫不懷疑,是慈悲的師父在推我,促使我真正認真地去做,找到並根除這個邪惡的嫉妒心,以及它所操控的根本執著。在我的空間場中,嫉妒心偽裝成「白色」的,狡猾地操控著我對名的執著。

我打開近二十年的修煉心得體會文件夾,裏面文章很多,但其中並沒有要徹底去除妒嫉心的文章。我決定回顧修煉之路,更深入地向內找,剖析自己。

我對「妒嫉」的態度一向是:妒嫉當然是壞東西。師父專門用一節來講這個問題。但我個人嘛,覺得我沒有那種惡性的妒嫉心,我是個善良的人,不會算計別人。

有一次我鼓起勇氣,向一位同修坦白說我曾妒嫉她修得好。她聽後抱了抱我。還有一次,我下決心寫信告訴另一位我長年敬佩卻一直不敢靠近的同修,說我對她的妒嫉是我無法靠近她的原因。她的反應非常感人。那一階段我心裏平靜了下來,覺得自己能應對妒嫉心了。我的觀念也變得更堅定:在我的宇宙中,妒嫉不過是一種可控的情緒,沒有多大的問題。

但我錯了,我並沒有想要清除妒嫉心,而是容忍它,覺得它可以被控制住。其實我潛意識中的真正目的是不想在這些同修眼中喪失自我重要性。只要他們不覺得我不好,我就不會感到那種難以忍受的痛苦。

在寫這篇心得體會的過程中,我想起一位同修曾在我們學法小組上問我:「那種不傷害他人的『白色妒嫉』,有啥不好?那種情緒還能促使人進步,比如在職業上。」我當時心裏回答她:「也許她說得對,白色的妒嫉也沒甚麼大害。」正是這個想法,給了我空間場中的妒嫉心得以隱藏的機會。白色的妒嫉看起來不產生邪惡行為,我們就容易忽視它。那位提出這個問題的同修已經不在人世了。也許她沒有認真對待清除妒嫉的問題?

我一陣震驚,並且感到害怕:如果不清除妒嫉心,我可能修不成,修得也不紮實。無論它披上甚麼「顏色」,妒嫉心就是要清除的!所以我必須立即向內深挖。

童年時的求名之心

憶童年、青少年時期。12、13歲的我很羨慕高中生,總希望能認識他們。當我遇到比我大的男生時,總要謊稱自己比實際年齡大,還撒謊說我會這個會那個,愛吹牛,為的是取悅他們,博得他們的認可。這種滿足感持續不了多久,一旦謊言被揭穿,我就被冷落,心裏很難受,直到下一次遇見別的高中生。回想當時,我現在清楚地意識到,我其實是在嫉妒心驅使下這麼做,嫉妒促使我撒謊、炫耀、偽裝。

我出生後,移民到以色列,15歲到19歲在蘇聯的一所音樂學校學習。那時候我的嫉妒心表現得更隱蔽。我特別害怕上台演出,手經常抖,最後甚至放棄了音樂專業,轉向了科學。直到現在我才明白原因:是我母親給我選擇了「音樂教師」這個專業。對女性而言,這是一個「體面」的職業。於是我在心中埋下了「追求體面」的種子。

在一個被敗壞了的社會中,「體面」的職業就意味著會被人羨慕,被認為是成功人士。而這種心態並沒有讓我在職業上獲得成功。大約七年後,我已在以色列成為了虔誠的宗教人士,這時我才重新回到音樂中,開始為女性組織免費的音樂會,旨在提升她們的文化素養。我演奏並演唱古典音樂,結合宗教經典編排節目,觀眾都是從未聽過此類音樂的宗教女性。我的孩子在一旁安靜入睡,我的手演奏時一點也不抖。回頭看,我覺得也許早在90年代中期,在我宗教生活中,師父已經開始幫助我清除對「面子」的追求。當時我發自內心地祈禱,希望觀眾在音樂會中獲得精神上的力量,以便能更好地應對她們艱難的生活。

加入媒體工作

離婚後我離開了宗教圈,成為獨自撫養七個孩子的單親媽媽。為生活所迫,我只能去照顧老人。這份工作又低薪又不「體面」,讓我心情沉重。

我是音樂教師,持有執照,在以色列學校教過幾年。但脫離宗教界後,我既不想也無法再去學校教書,孩子又小,所以我只能做看護,而且只能做幾個小時。

二零零五年得法後,我加入了剛成立的希伯來語和俄語的大紀元,開始寫文章、拍照。當陌生人問我做甚麼工作時,我總是遮遮掩掩,不願提我在做護理,也不願說我寫文章還沒有收入。我為甚麼隱瞞?因為觀念中認為做護理不「體面」,寫文章沒有報酬也不「體面」。我甚至對親戚都隱瞞自己做看護,謊稱靠社保收入維持生活,這是被妒嫉心灌輸後的對「面子」的執著。

自大紀元在以色列開始發行以來,我不停地推廣、寫稿,兩年半堅持寫希伯來語文章。兩年前,雜誌版開始籌辦,由於同修配合好,發展很快,我一直夢寐以求能參與其中,積極分發雜誌、閱讀每一期。我爭取試用機會,但那時還有別的重要項目在身,無法完全投入,因此沒通過試用期。但這段時間讓我深刻認識到自己對參與者的嫉妒,我也向幾位同修坦白了這一點。

真正讓我如釋重負的是:我終於戰勝了對「面子」的執著。我的心變得柔軟,我又重新回到看護崗位上,已經不再在乎「面子」了。

回到護理工作後,第一個服務對像是一個非常不快樂、心胸狹窄的人,動不動就指責別人。我為在她那裏工作三個月,一直對她保有善意,還從她身上學到了做事認真細緻的重要性。她教會我如何徹底擦地,而不只是表面應付。更重要的是,她幫助我轉變了對清潔的看法:我不僅僅是在清除肉眼可見的塵垢,也是在去除懶惰、輕視和對體面職業的執著。我整個人都變了,連自己都認不出來了。

二零二五年一月十日明慧網上發表了一篇特別報導《我們的師父》,講述師父在山上工地上整天勞作,甚至撿釘子、打掃衛生。我讀後心生敬佩,從那以後,我輕鬆地做護理工作,放下對利益的執著,先考慮對方的利益。

我照顧六位老人,工作繁多,看起來時間緊張,無法顧及學法和項目。但實際上正相反,只要我把「三件事」放在第一位,師父就幫助我,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完成一切。護理工作也成了我修煉的環境,我努力在一切事情上都先考慮他人。

再一次清除執著的機會

寫這篇心得時,我有了一個新的護理對像。她最初只讓我打掃衛生。幾年來從未清潔過的公寓,屋裏塵土厚重。第一次去,我高興地打掃,還自掏腰包買了各種清潔用品,並對她講真相。但她不接受,說這不是她的文化,蓮花也只是勉強收下。

第二次去,我心裏想著:這次清潔一定要用心,用正念感動她,這樣也許她就願意聽真相了。果然,一個月後,屋子清爽了許多,她也滿意。我便以為清潔任務差不多了,以後只要簡單維持即可。

第五次去,我只花了一個半小時輕鬆地清理了一遍。第六次去時,她卻怒氣沖沖地開門,說我偷懶不幹活,要投訴我,還給我最後一次機會。她把櫃子拉出來,指著後面厚厚的灰塵,斥責我漏掃了很多地方。她說:「清潔工還要人提醒?你連書都沒擦乾淨!」

我心裏想:「你說得對,這些地方我確實沒打掃。」於是平靜地說:「您告訴我哪裏沒做好,我一定改進。請別生氣,我願意聽您的安排。」她卻更生氣了,說:「我還得教你怎麼幹?那我雇你幹啥?」

護理工不是清潔工,但我沒解釋,她的話也並沒有刺痛我。那天我連續工作四個小時,一直保持一個正念:「我要為她徹底清理、心甘情願、直到筋疲力盡,我希望她能得救。」

臨走時,我誠懇地向她道歉,謝謝她指出我的不足,並請求她以後直說哪裏需要改善,不要誤會我在偷懶。我說:「我是個有藝術氣質的人,腦子裏常冒出各種想法,難免忽略細節,所以請多提醒我,我感激您指出我的問題。」

她同意了。我感覺更輕鬆了,因為又向根除隱藏在嫉妒中的「面子」執著邁進了一步。

二零二五年五月底,我得法二十週年。直到今天,我開始認真清除「白色嫉妒」的時候,才真正看清了它如何操控我對名聲和體面的執著。 我知道我終於開始真正的修煉了。

我無法用語言表達我對慈悲偉大的師父以及親愛的同修們的感恩之情。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世界需要真、善、忍。
您的捐贈能使更多人聽聞真相,明慧感謝您的支持。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