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眾口難調,所以每一本期刊在策劃和編輯時,都會有自己的定位,即設定一個目標讀者群(也叫適用讀者群),根據這個讀者群體的一些共同特點,來選題、編寫稿件、設計刊物的美術風格。
在飲食上眾口難調。有人愛吃清淡的,有人愛吃辛辣的。有人愛吃硬的,有人愛吃軟的。有人喜甜,有人愛咸。在文化水平、家庭修養、興趣愛好等等方面,人們也是各不相同。大陸有一定文化和藝術修養的人士,不論年長年輕,對這本刊物反應都很正面,這從反向證明了他們是這本刊物的「適用讀者群」。然而也有很多例外,比如台灣有的小學生,平時調皮不聽話,卻很願意讀《天地蒼生》這本給大人編寫的雜誌;有的小孩子字認不全,就請媽媽給自己反覆讀著聽。大陸也有教育水平並不高的人,卻能看得進去其中的長篇文章、感受到枯竭的心靈得到澆灌。有人明明是學理工科的,卻對文學藝術很有感覺,讀起來津津有味。而無論大陸還是海外,也都有受過高等教育,但不關心文化和藝術類雜誌的。還有隻看短視頻不願閱讀的。所以市面上的雜誌書刊,都是讓讀者自願選購,編者、書店、報亭儘量找準市場。
然而,我們大法弟子在大陸發明慧期刊,卻是免費的,自己掏腰包製作並發給很多素不相識、可能一生只見一次面的路人,而不是擺個書攤、或者開著書店,讓路人自己上門選購。而且,在迫害的大環境中,我們大陸大法弟子的資源是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更要講究「適用讀者」這個問題,而這對任何出版社、發行公司、書店,都是一個必須動腦筋、下功夫才能做好的市場營銷工作。只是,大法弟子在受迫害的情況下,調研適用讀者群的時候,可能會有獨特的難度,也可能沒有,因為師父都給你安排好了,或者你和那些人自己在來世前都已經安排好了。
怎麼知道誰適合讀甚麼呢?有人喜歡研究天文,有人喜歡種菜種花。有人喜歡物理,有人喜歡哲學。有人喜歡熱鬧,有人喜歡獨處。有人熱心時政,有人喜歡美術。等等等等。如果那是一位《金種子》的讀者,你非要給他《天地蒼生》,是否有點「牛不吃草強按頭」呢?中國人對書法和寫意都有一定的常識,西方人也對西方藝術有相當的了解,你讓完全不懂中國畫的西方人看齊白石,他可能認為這麼簡單?我們一幅油畫要畫很長時間,很多細節。反之,你給完全不懂西方文化和藝術的中國人看西方油畫,他既沒聽說過西方人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和人物,也不懂西方文化的表現手法和寓意。這樣效果就不好。同時,有很多人是東西兼宜的,也許是因為他們在這一世,既學過東方的東西,也學過西方的東西,也可能他們還保有在過去多世轉生中所留下的東西方文化積澱。所以,他是不是哪本刊物的適用讀者,大法弟子發放時要能用心判斷,才是明智的。
至於有些同修一次性給願意接受資料的路人一堆資料:一份《明慧週報》,一份《天賜洪福》,一份《金種子》,再搭一份護身符,結果人家看見你包裏的《天地蒼生》尺寸正規、印刷精美,又要去一本《天地蒼生》。在如今這個社會上,拿到那麼多免費贈品,人會高興很正常,高興不等於他真會去讀、會珍惜、會明白。而我們的同修呢?一次性給一個陌生人這麼多不同的刊物,那你不是賠了嗎?其實面對面講真相時,穩住心,不妨先給他一本,讓他翻看一下,喜歡就拿走,不喜歡才挑個別的給,不用一次性給那麼多。講真相講效果,也得講成本,不能浪費了資源還沒達到效果。
具體那十幾種明慧期刊各自都有哪些特點,適用於哪類讀者,印製的同修、發放的同修,建議你們自己先要了解內容,然後再出去發放,以便對方提問題時自己隨口就能回答好。有很多同修到現在還不知道如何講真相,其實自己多讀這些真相期刊,自然也就學會了。
想到一點說一點,最想表達的是,我們同修自己先用心了解真相、閱讀真相、給不同適用讀者群的人發放不同的刊物(而不是只管發出去而不問效果),這不但可能會讓發放效果成倍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和講真相的能力也都會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很多。我們有些同修早就做到了,因為他們了解自己周邊的世人是哪種類型的讀者,讀到過甚麼,所以那些人已經成了他們的朋友,甚至成了他們的「訂戶」(註﹕眼下在大陸,真相資料是免費發放,無法訂閱)。大家可以相互參考、相互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