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益面前修心性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五年四月十六日】我今年七十歲。修煉二十多年來,師尊為一身病的弟子淨化了身體,大法洗滌著弟子思想中的污垢。弟子沒見過師尊本人,卻感覺到師尊天天在弟子身邊,保護著弟子、點化著弟子,為弟子操盡了心。是師父把我這樣一個遇事只想自己、不想別人、處處為私為我的人,改變成遇事首先想到別人,甘願為別人好、寧可自己吃虧也不去傷害別人的人。弟子無比感謝師尊,感謝大法的洪恩浩蕩。只有努力修好自己,多救人,回報師尊。

現將近年修煉中的兩件小事寫出來向師尊彙報,與同修交流。

羽絨服回來了

二零二二年九月中旬,我把兩件款式陳舊的羽絨服拿到服裝店,翻新成一件新款式羽絨服。這兩件衣服的羽絨都是白羽毛絨,質量很好。老闆娘當著我的面,把那兩件衣服的羽絨掏出來了,稱了重量,我繳了三百多元錢加工費,說好十天以後取。

十天後我有點事沒有去取羽絨衣。然後就到公共假期了。這時我去取,服裝店關門。過完假期我去取,服裝店門臉換了,服裝店門上的牌子不見了。我心裏一震:是不是老闆娘帶羽絨服走了?我按照取衣服票上的電話號碼打電話,電話不通。這時我確定了,這羽絨服丟失了。我想:這兩件羽絨服再加上手工費合七、八百元,就這樣丟失了?報警吧?還挺費事,七、八百元的事,沒人管。就是找到老闆娘,對她也不好,當時我和她聊天,知道她家在農村,生活也不太好,我還給她講了真相,她還做了三退(退出黨團隊),也許她真有甚麼難處。我是煉功人,做事為別人著想,算了,丟就丟了吧。

煉功人遇到甚麼事情都不是偶然的。回家後我冷靜的向內找,為甚麼會出現這樣的事呢?我哪裏做錯了呢?找來找去,找到了,就像過去老人說這是敗家、敗壞東西呀。那兩件衣服本來還能穿,我想毀就給毀了,又搭上三百多元錢,這不是鋪張浪費嗎?我真的錯了,這是教訓,以後真的不能這樣浪費了。雖然心裏還有點惋惜,但慢慢的就放下了。過了半個多月的時間,我走路時又從這家店門口路過,一抬頭看到這個服裝店的牌子又改回來了,我有些納悶。我想:我回家取衣服票來試試,看能不能取回來。我進服裝店一眼就看到了我那件羽絨服掛在那。我問老闆娘:「你們是不是換地方了?」老闆娘矢口否認,只說:「我要重新辦一個牌照要一千多元錢呢。」我不再說甚麼了。慶幸自己羽絨服回來了,該是我的東西不丟。

借出十二年的錢回來了

我和鄰居有過多年的交往,互相有幫助。二零一一年,鄰居說她家有點事,向我借一萬五千元錢,我二話沒說,就去銀行取回一萬五千元借給了她,也沒打借條。我當時根本沒有想她是否能還我,她沒有退休工資,每月領低保工資幾百元錢,我只想幫她救急。她和八十多歲的老母親在一起生活,她母親有退休金,也足夠她倆生活的。過了一年她跟我說:「我攢夠了錢想還你,我媽看病用了。」又過了一年,她跟我說:「我攢夠了錢,我兒子又給用了。」後來她又做了生意,見到我說:「等他們欠我的錢還我就給你。」這樣幾年過去了,我感覺她沒有誠意還錢。開始時我心裏很不平衡,心想:這個人咋這樣,沒有一句實話,這是不想還錢了。當初我那麼信任她,連借條都沒打,她不還我只能吃啞巴虧了,有一種被人欺負的感覺。再見面,我就不願和她說話了。

我認識到自己是修煉人,要用真、善、忍、的標準要求自己,遇事要為別人著想,她不還錢可能現在有難處,如果她有錢不還,那也許是我哪輩子欠她的,就算還賬了。如果都不是,宇宙中還有「不失不得」(《轉法輪》)的法理在制約著人呢。這也是對我利益心的考驗,修煉人不能和常人一樣。我把這件事放下了。

再遇見她,她又說甚麼甚麼時候還錢。我就說:「我不要了。」之後再見面,她還說甚麼甚麼時候還錢,結果到時候還沒還。她這樣說了有十多次,好像是在考驗我的心性,我真的徹底把這個心放下了,不再想這個事了。我倆再見面正常聊天,像沒發生過甚麼事情一樣。在這十多年中,對她這種說了不算的狀態,我從來沒跟她說過一句指責的話。

二零二四年過大年前,她上我家來了,手裏拿個報紙包,包著一萬八千七百元錢,還錢來了。我說:「我不要了。」她執意要給我。我說:「你給我這麼多幹甚麼?」她說是十二年的利息,我說我不要利息,還我本錢就行,她不幹,非得給我留下。她走後,我想:她老母親已經去世了,她沒有退休金,每月靠幾百元低保金生活,也不容易,把利息全給她退回她不答應,我就給她退回兩千元。我給她送回去後,她挺高興的收下了。

我以前給鄰居和她兒子講過法輪功真相,他們也做了三退(退出黨團隊)。但後來她對法輪功還有些想法,她還錢時我又進一步給她講了法輪功真相,她徹底明白了,這個生命真正得救了,我為她真正得救而欣慰,我也為自己把這個利益心徹底放下了,卻失而復得,感到了大法的超常。

我想:這是師尊加持的結果,這是對我的利益心的考驗。我會堅定修煉自己這顆心,不斷的在大法中修煉提高,去掉為私為我的人心,修成無私無我的正覺,不斷的純淨自己,跟師尊回家。

(責任編輯:任嘉)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世界需要真、善、忍。
您的捐贈能使更多人聽聞真相,明慧感謝您的支持。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