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決定還是回歸到大法中來,心想能找到個精進的同修該多好。師父看我有這個願望,就苦心安排我在二零零三年與一位同修相遇,我很高興。同修將我帶到了一個學法小組。通過集體學法、交流以及聽明慧網上同修的交流,我深受感動:同修都修的那麼高了,可我已經掉的和常人沒有甚麼分別了。我後悔不已,心裏暗暗下決心:絕不能懈怠,要勇猛精進。
我天天學法、背法、煉功、發正念。後來就想:同修都出去講真相救人,我也應該出來。但我是屬於性格內向不會說話的人,出去講真相心裏有點發愁。後來同修受師父點化,悟到應該帶著我一起出來講。帶了幾次後,我自己就試著開始講了。從一個、兩個,到後來慢慢的人數增多起來。現在沒有特殊情況,基本上是天天都在救人。後來在同修的幫助下我也開了一朵小花,同時也把我身邊的那些和我以前一樣不精進的同修帶動起來,和我一樣出去講真相救人。
在這過程中,有很多修煉的體會和心得,借此機會寫出來,與同修交流。
修去對丈夫的怨恨心
我沒結婚的時候就是一個藥罐子,指望著結婚後能改變命運,沒想到婚後發現丈夫又懶又饞、又倔又笨而且嗜酒如命、脾氣暴躁。我感到很失望,瞧不起他,幾次想離婚,可是他就是不離。於是我們天天吵架,沒過幾天開心日子。我埋怨自己怎麼遇上這麼一個不爭氣的傢伙呢?他甚麼也不想幹,我疾病纏身,可家裏家外卻都是我一個人忙活。我叫他幹點活,他說:不知今天死還是明天死,我不幹。一個大男人不上班就靠著種三四畝地,地荒的不像樣了,鄰居都笑話他、諷刺他,他還不願聽。我說他輕了他不吭聲,說重了就大打出手。我當時打不過他,對他恨之入骨,準備學武功打他。我被迫打工掙錢養活兩個孩子上學,日子別提有多難熬了,盼著兩個孩子早點長大成人,我就死了算了,活著真的遭不起那個罪。
得法以後,我的身體不知不覺中也好了,從師父的法中我明白了因緣關係的理:丈夫懶就懶吧,我能幹就我幹吧。怨言也少了,心理平衡了。
好日子沒過多久,江氏流氓集團開始了對大法的抹黑,我因進京上訪,被邪黨搶走了三千元錢,丈夫氣急敗壞,不讓我煉功,找茬打我,我到同修家學法,他就把我關門外。這樣反反復復,是當時的自己不會修,也不知向內找,現在想想,覺的慚愧。
我丈夫一輩子雖然沒掙錢,但是造了不少業,一身病,有段時間站都站不穩,走路抬不起腿。他害怕了,問我是怎麼了?我給他講大法好,講三退,他不反對了,同意退團了,還開始看大法書了。他根基很好,教他動功,他學半天沒學會,但是煉靜功時能看到師父在瞅他。他說:「雖然我沒學會,但是師父已經開始管我了。」後來他走路也有勁了,也能吃飯了。同修到我家學法他也不反對了,每次都笑臉相迎。
一個上午,早上我吃完飯帶上台曆到集市救人。等我發完了回去坐公交車時,車上很擠,沒有座位。我感覺腳很疼,腿也疼,真想坐在地上,但不好意思,就堅持站在那,背:「人生不過百年 悲苦多過甜 回首往事誰不心酸」《洪吟三》〈得失一念〉)。以前我總用這段法來安慰自己,回想自己的一生多麼的心酸,師父講的真對,就像說我一樣。可是今天背到這時,不自覺的想:如果我前世對丈夫就像他今天對我一樣,那他前世活的多不容易啊!可苦了他了。想著想著眼圈濕潤了,就在我回神的那一瞬間,這只疼的難受的腳刷的一下,不疼了,非常舒服。我知道了,這是我站在為他的角度考慮問題,師父給予弟子的鼓勵。這一次我真的體會到了向內找是法寶。就這樣向內找了幾次,我原來那個酸脹、沉沉的拖不動的腿疼的感覺沒有了。現在出去講真相救人,感覺輕鬆了許多,還能跑了。
不帶人心、站在為他的角度救人
我經歷了幾次帶著不好的人心救人的經歷。今年三月,我和同修交流時,同修問我這些天救人救得咋樣,我滿懷信心的說這些天怎麼樣怎麼樣,還說:「跟別人比不上,比自己以前是進步了。」當時說這話時也沒覺的有甚麼不對。還告訴同修,明天是甚麼甚麼集,我得去。第二天坐車去了,下車就開始講,信心很足,結果講了半個集一個也沒講成,向內找昨天我和同修交流時,帶著歡喜心,這個不好的心我可不能要。於是找了個地方,坐那發正念,清理自己空間場中那些不好的思想。起來又開始講,這回眾生好像是在等我一樣,一講即成。我真正體會到了帶著任何人心救人都不行,弟子只是跑跑腿,動動嘴,都是師父在做,真的是「修在自己,功在師父」(《轉法輪》)。
還有一次是去救人的路上,在公交車上,沒有座位。當時我身邊有一位女士告訴我說她要下車,叫我坐那,我點頭謝謝她,就在我往那一坐的時候,發現有一個比我年紀大點的大哥, 用急盼的眼神望著那個座位,我想到師父讓我們遇事為別人著想,就站起來叫他坐下,他以為我要下車,就坐下了。到站了一看我還沒有下車,就問我去哪裏?我告訴他去哪,原來我和他去的是在一個地方。我說:「我特意讓座給你的,我是修法輪大法的,師父叫我們要為他人著想。」並且給他講了真相,叫他三退,他爽快的答應了。這時我感到自己站著比坐著都舒服,輕飄飄的。
修煉路上點點滴滴太多了,由於篇幅有限,僅舉以上幾例,不足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責任編輯:任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