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形成怨恨心的過程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四年七月十五日】隨著父母的離世,在魔難中,我增加了很多的執著心,特別是怨恨心。心態也不純淨,對人、對事都有很多的看不慣。尤其對同修更是吹毛求疵,稍有不順心意,就用常人的心態來衡量同修的不是:修煉人怎麼還能這樣?!遇到事情,首先拿出不好的惡意心態來揣測同修,然後,意識到不對,再一點點的歸正不好的心。這已經不自覺的養成習慣。

隨著學法的增多,不斷的實修,心性也在逐漸的提高。慈悲的師父就讓我看到了這個可怕的惡習和形成強烈怨恨心的過程。

因為母親的離世,我一直對L阿姨同修有很大的怨恨。但出於傳統的家庭教育,我在表面上保持著應有的體面和涵養。也知道作為修煉人對待同修應有的態度,對同修有怨恨也是不對的,在一直壓制這種怨恨心,達到表面的平和。偶爾見到L阿姨同修,能心態平和,表面寒暄。

但該修去的執著是早晚要去掉的,執著心滯留的時間越長,形成的固有觀念就越不容易發現、去掉。

一次,我們學法小組想換個地點。在討論的過程中,我一直沒有說話。突然L同修來了,還沒等得出甚麼結論,L同修直接就指我說:去你家吧。說完,大家的目光都到我身上,感覺自己成了眾矢之的,我很尷尬。原本就對L同修的怨恨一下子就爆發出來,直接對L同修反唇相譏的說:去你家吧,去你家合適。L同修也不甘示弱,我倆又相互懟了幾句,不了了之。我當時的心態已經完全不是修煉人的狀態。沒有了善意、平和,而是相反,很激動。

在回來的路上,我越想越生氣,感覺好像沒懟過L同修,還想下次怎麼懟她回去,真有把這幾年的怨恨都發洩出來才解恨的心態。我一直被這執著心帶動著,在這過程中,也沒發現問題的嚴重。

第二天,見到一位後得法的新同修,簡單說了幾句我和L發生的這事。此同修句句在法上和我交流,不斷的歸正我不在法上的心態。也講了由於同修間怨恨心給互相造成傷害的實例。她足足講了有二、三個小時。

我也在不斷的向內找,從開始的不認同,反駁,到最後的默默點頭認可,也看到了自己抱著執著心不在法上的問題。在這期間,我也表達了我的一些看法和不滿,還有我對看到同修不在法上的部份品頭論足。

最後,此同修很嚴厲的說:如果同修真的出事了,你會不會後悔?如當頭一棒,我一下子被敲醒了。我馬上說:我錯了,我知道怎麼做了。

我和L的整個過程都是要去掉我的這個執著心,才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才會安排L同修來起作用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成就我的。我反倒沒有在此事上提高,還頑固的抓著執著不放,用怨恨心來傷害同修L,甚至都已經產生了恨,給同修帶來多大的傷害還不自知,也給自己造了很多的業。

交流過後,我想這位新同修平時是說不出來這麼在法上的話,這不是師父借同修的嘴在點醒我嗎?!此時我已經很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問題,和對同修L的怨恨。

回到家,一邊忙一邊聽明慧廣播中同修的交流文章,也正好聽到關於怨恨心在另外空間造成的傷害。我更嚇了一跳,原來怨恨心是如此可怕,自己也被此執著心帶動的產生了如此惡念,沒有一點善念,都已經不像一個大法弟子的樣子了。怨恨心已經到了迫在眉睫必須要去掉的時候了,我體會到師父的慈悲看護,不由的悔恨的自言自語到:師父!我錯了,我傷害了同修。

正好在下一週的學法日,陰差陽錯又見到了L同修。我馬上主動對L同修說:阿姨,我錯了,要是別人,我也不會這樣說的,是我要歸正的。阿姨很高興的對我豎起大拇指,並說:知道你跟我走的近,也是給我提高心性的。我們倆相視而笑,沒有了間隔。從此在我心底八年多的怨恨變的風輕雲淡。

在這不斷向內找實修的過程中,師父讓我看到了自己看不到的執著,讓我看到了怨恨的可怕,讓我能看到自己太多的不足、不善的心,也讓我知道修煉人不能有怨恨心,毀人害己的。

過段時間又出一件事,馬上負面的心態又出來了。那種對同修的猜忌、看不上、鄙視、品頭論足、爭鬥、妒嫉等各種複雜的心態,全都暴露出來,並把自己擺在很高的位置。有了之前的實修向內找的過程,發完正念,一想:同修都是最好的,修煉就是修自己,是我自己有問題了,怎麼能用這樣的心態想同修呢?這不是我,我要排斥它,我是真、善、忍構成的生命。

這時候才發現,這是我長期以來養成的判斷事情的觀念,遇事就先用這個後天形成的觀念來思考、評判,之後再用大法來衡量是不對的,再一點一點的在法中歸正、克制。用大法來歸正表面的執著,並沒有徹底意識到根本問題、固有的觀念,所以即使用大法來歸正自己,但還時不時的冒出惡念。

我悟到這是我要修去的一個固有觀念和基點問題。從出發點,根本上,就不應該有惡念,就要用真、善、忍來對待人和事,何況你的同修。我們是一個整體,都是師父的親人。

今後再遇事,第一念要慈悲的、善意的,用法來衡量,做一個謙卑的大法弟子,不要惡意揣測、高高在上、鄙視的心態來對待人和事。這是黨文化中形成的對人、對事抱有惡念,是修煉人要修去的東西。法理清晰後,要有個實修的過程。我會一直用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歸正自己,精進實修。

個人現階段感悟。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