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自己

——學習師父最近兩篇經文的體悟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九月八日】學習了師父最近連續兩天寫給弟子們的經文,心裏很是自責。雖然師父的經文裏提到的是海外的一些少數人的亂法行為,但經文在明慧網上發表出來,所有大法弟子是否都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或多或少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呢?

下面簡單分享我的一點體悟:

1.那些人的亂法行為

師父早在《轉法輪》裏就指出了類似的行為的表現形式和結果。師父掌握著一切,知曉著一切,也早早的預言和提醒了我們一切。只是我們太愚鈍不悟。

反過頭來看自己,我是否有過對師父的怨恨?當然沒有,但是有過疑問嗎?回答是肯定的。當正法結束時間因為我們的修為不到位被師父一次一次推遲時,第一反應是:時間又變了?雖然馬上能悟到師父這麼做一定有師父的道理,悟到憑自己當時的心性怎麼能夠圓滿?自己要救度的眾生還沒有完全救完怎麼能離開?但即使是一秒鐘的疑問也是不應該有的。作為一個真修弟子,一個對師父百分之百信仰的弟子絕不會有一絲一毫的疑問。師父要的就是弟子要的,師父怎麼安排就全力的去執行。簡單乾淨,沒有絲毫的猶豫才是合格的弟子。

疑問是不信任的開始,借師父對那些亂法者的棒喝,我們也得修正自己那顆還有瑕疵的絕對信仰之心。

2. 對於明慧網的態度

明慧網是我們這些走在神的路上的大法修煉人的淨土。其重要性、唯一性和特殊性不用多言。可是我自己每天花在明慧網上的時間,遠沒有看大紀元和新唐人網站上的多。對於明慧網的有關迫害的報導也是草草看一下。師父的經文也驚醒了我,對於明慧網的認同和用心太不到位了。那些關於迫害的報導是同修們遭受迫害的情況匯總,與末世救人息息相關,我們怎麼能形同陌路般的不關心呢?我們至少可以有針對性的發正念除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常人心態,不是一個真正的大法弟子應該有的表現!

師父告訴我們「重大問題看明慧網的態度」,這足以說明明慧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我們對明慧網站的態度和用心程度就是我們自己修煉的狀態的真實體現。如果說上明慧網是一門必修的功課,那麼我目前的走馬觀花,心裏滿滿的都是對世界、對國內新聞的獵奇心態,80%的時間在關注與修煉沒有關係的信息,這顆向外求的好奇心是必須修去的時候了。

3.對於所做的救人和證實法的項目的態度

每個真修的大法弟子在過去風風雨雨的二十四年裏都有太多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不分大小,一點一滴都是非常可貴的。在學到師父經文之前,我確實在心裏存有一些認為自己有貢獻的私心,現在想想實在是在求貪天之功。我們的修煉救人環境、出現在我們環境中的人、我們的救人工具和救人所需要的一切身份,師父早早的都給我們安排的妥妥帖帖。我們真的就是動動嘴、跑跑腿。有何誇耀和自恃的呢?師父要想正法,揮手之間就完成了。想要改變全世界人對大法的態度也是想做瞬間就做了,為甚麼這麼辛苦的把這一切都安排給我們?要成就我們,救度我們代表的天國眾生。

師父在世間所承受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這還不包括我們完全不知道也永遠不會知道的師父的付出和因給我們消業而承受的巨大傷害。我們這些修善的弟子真是不要悟性太差了!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僅僅是本分,完全不應該有任何的炫耀和自滿。我們時時刻刻要想的是怎麼修去自己那些人中的執著,怎麼更多的救度眾生。

回歸最謙卑最純真的狀態,師父不喜歡我們修煉了這麼久還滿心的傲慢與自我。沒有師父與大法,我們及我們的眾生早就是宇宙中的塵沙了。

4. 不被少數人的行為帶動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師父經文裏所指的少數人是早在師父預料之中的。金子絕不會被沙子帶動。師父說:「真的有一個修成,我就叫他當宇宙」(《各地講法三》〈大紐約地區法會講法〉)。師父要的是純正純真的質量,而不是濫竽充數的數量。我們修好自己是第一要務。

5. 關於真修的問題

個人體悟,真修在於自己的一思一念。仔細想想,我們每天很多已經習以為常的對答中包含了多少執著,多到我們已經不能察覺?

例如,母親年紀大,耳朵不是很好,我很大聲跟她說話,她都沒有反應。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不耐煩,站在原地更大聲的喊過去。如果我能立刻抑制住這種魔性,走過去再耐心的說一遍,在此事上就是真修了。

又如,每次吃餃子,想都不想就倒上醋和辣椒油,放縱口腹之欲。習慣了、排除在修煉之外的事還有很多。

我近日發現,當我真的把多年不改的某個執著放下時,我那天的學法就特別有效果,能夠看到法了,而不是學法如完成任務一樣的不入心。師父說了那麼多次,提高心性提高心性,心性提高了,法才顯現。如果有同修感覺怎麼總是學法學不到心裏,沒有所悟。不妨好好想想自己習以為常的各種習慣中是否有很不好的執著,試著放下一個,一定會學法入心。這樣不斷的放下,就會不斷的看到更深層的法的顯現。

以上是近日學習師父最近講法的一點心得體悟,與同修們分享。如有言語不在法上之處,懇請同修們指正。

【編註﹕本文代表作者當前修煉狀態中的個人認識,謹與同修切磋,「比學比修」。】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