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掉求結果的心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九月二十一日】最近找到了一顆心──求結果的心。

同修需要和我見面,我在信箱裏告訴了他說我第二天可能過去。但是對方沒有回話。我就認為他可能還沒看郵箱,所以第二天就沒過去。事實是同修第二天真的過去了,害同修白跑一趟。還有個同修,我在郵箱裏和她說甚麼事的時候,她一般都不回。過後要是見了她,問問那些事,她還都知道。我就說:你看了郵箱怎麼也不回一下啊。她的說法是:不回就是知道了。

站在我的角度上,同修給我信箱發的信,我是每信必回的,一方面是讓對方知道你知道這件事、有個了解了,另一方面是急事的時候可以儘早的看到答覆,節約時間。信箱既然是一個溝通的管道,就是需要互通有無、互相告知的。這是我的基點,但不是別人的,問題就出在這。一開始我會以為這個人真懶,回個話都這麼難;或心裏不平,這人咋這樣啊,起碼的禮節都不懂。其實,只是每個人的認知不一樣,形成的習慣上有差異。

這讓我想起了在公交車讓座的事。有時候給別人讓座,對方要是不感謝的話,心裏會泛起不平,心想:這人真沒禮貌,給他讓座,連個謝謝都不會說。如果有人說謝謝了,就想這人的素質就很高。過後我曾經問過自己:我讓座的目地是甚麼?是為了讓對方說一句謝謝,或是讓身邊的乘客投來敬佩的目光,或是其它的甚麼,其實都不是,讓座就是出於為對方好。既然是為別人好,當對方已經坐下的時候,你的為別人好已經體現完了。至於對方說不說甚麼,做不做甚麼,就不那麼重要了。

回到前面和同修修煉的事情上,第一種情況,就站在另一個同修的角度上想他已經知道了,第二天方便的話,就拐個彎過去看看,同修在,就把事情處理好,同修不在,就去別的地方,也不影響甚麼。另一個有那樣想法的同修,我要是站在對方角度上想,就想著她已經知道了,她可能覺的沒回信的必要,就不會再糾結結果了。

在其它方面,求結果的心也有表現,如有時候為同修做了甚麼,沒有任何反應,甚至連個話也不留下,也會被求結果的心帶動。最近積攢了一些寫文章的素材,都是平日裏修煉中對發生的一些人和事的認識,隨時寫下的、不連貫的片段。以前時間忙,就沒時間整理。這段時間接連投出了稿件,就會經常上網上看看發表沒發表,也是求結果的心的體現。其實把文章寫好了,基點擺正了,就夠了,至於發表不發表,根本不重要。

那為甚麼甚麼事都非得要求個結果呢?有了結果,好像還有種自我存在感、心理滿足感和被人認可、被人重視的執著心。

師父告訴我們:「我做事最注重過程,因為在這個過程中能叫人認識真相,在過程中能救度世人,在過程中能揭示那真相。」(《各地講法三》〈大紐約地區法會講法〉)

我們修煉中也要把過程做好。所以,我就應該按照師父的法去做,時時處處替別人著想,只管付出不想回報。

是的,在修煉中,只管耕耘不問收穫、只顧整體不計個人得失、只管為他不求為己、只管行善不看名利,一心在修為上提高,這才是我時刻應該考慮的問題。

(責任編輯:於悅)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