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明慧文章《破除眼見為實的觀念 學技術和修煉緊密相關》之後,很有感觸,文中提到:「很多同修提問題,目地只是為了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我經常遇到的現象:回答同修的問題之後,就沒下文了,不知是問題已經解決了,還是沒解決放棄了,或者是有別的方法解決了?其實很多問題的解決方式,都需要及時反饋。」
這種現象真是挺普遍的。即便是一個常人,遇到問題,別人幫忙解決了,也要說聲感謝。當然技術會員在論壇上解答問題,不求別人感謝,更願意看到的是問題是否解決了,用哪種方式解決的。但是作為提問的人來說,反饋一下結果,是起碼的禮貌吧?為了解決問題,大家都花費了時間,解決也好,不解決也好,反饋一下結果,這些時間就沒有白花 -- 沒解決,作為教訓;解決了,作為經驗,都是有意義的。
今天看到一個帖子,有147人瀏覽,8人回覆,共提出了6種解決辦法,最後反饋的是「已解決」,沒有說用哪種辦法解決的,這樣的反饋就沒啥參考價值。
希望大家在提問的時候,在得到別人幫助的同時,反饋一下結果,這樣也能幫助到別人。
文/大陸大法弟子
一天晚上,我十一歲的女兒要睡覺了,我說:你睡吧,我給你讀師父的講法。於是我就開始讀師父在《二零零四年復活節紐約法會講法》。
當我讀到「這批生命真正明白了,已經是由自己正念主宰著自己的生命了,而且是在正法中修煉的生命,明確自己要走的路,明確自己生命存在的目標和意義,了不起」[1]時,女兒說:「媽媽,這次學了師父新經文《為甚麼要救度眾生》,我感覺和以前的講法不一樣,這次的講法我都能看懂,就比如說這個『了不起』,我以前讀法也經常讀到『了不起』啊『了不起』,但是我總感覺不知道甚麼是『了不起』,學了新經文我一下子就懂了 ,師父是創世主,創造了宇宙,創造了眾生,師父是最偉大了不起的,而我們又是師父的徒弟,我們才變的了不起,我突然感覺到這三個字很溫暖。」說著女兒就流淚了。
我說:「我明白你的感受,因為我以前也是總聽師父說『慈悲』啊『慈悲』,但是我始終都不知道甚麼是『慈悲』,我認為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的心態去愛所有人大概就是慈悲吧,我也知道師父是慈悲的,但是我還是感覺自己不懂甚麼是慈悲,沒有生出慈悲心。但是看了師父經文《為甚麼會有人類》後,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師父洪大的慈悲,瀰漫於整個宇宙中,小小的我籠罩在這洪大的慈悲中。從那以後我再碰到任何人我都想把這慈悲留給他們,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有意去做出來表現的很慈悲。」
學了師父近期的兩篇經文後,我突然明白了很多法理,可是又說不清。最後希望我們都能努力精進對得起師父的慈悲救度。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各地講法六》〈二零零四年復活節紐約法會講法〉
(責任編輯:文謙)
〔中國大陸來稿〕年前的一天中午,我夢見老家已經過世的叔叔和舅舅來到我眼前,我問他們來幹甚麼?他們說:「給我退出來。」我一聽就明白了,他們是來找我退黨的。
叔叔和舅舅原來都是村支部書記,去世很早,一九九九年前就去世了。知道退黨對生命得救非常重要,所以托夢找我退黨。我很快就給他們退了黨。從那以後,他們再也沒有來找過我。
通過這件事,我知道了天上、地上、地下三界眾生都在等待得救。大法弟子的責任重大,要抓緊救世人。
文/中國大陸新學員
我是得法時間不算長的新學員,時常聽同修的修煉交流,也想把自己的修煉體會寫出來。
聽媽媽說,我出生三、四個月的時候,奶奶就要帶我走親戚,冬天農村比較冷,腦袋一直沒洗過,都黑乎乎的了,然後抹香油,把腦袋上黑色的一塊塊揭下來了,媽媽說看到上面還有小碎發,可能是那個時候傷著了吧,我的頭髮很細軟也比較少,尤其前額頭髮簾的中間部份,有指甲蓋那麼一小塊兒地方頭髮很稀少,腦門顯得有點禿。前段時間,我驚奇的發現那一小塊兒地方長出頭髮了!然後跟媽媽說呢,我快30歲了,不少同齡人都有掉發的困擾,我卻長出新頭髮啦!我也沒用過生發的東西。
我出生在大法弟子的家庭,很遺憾以前沒有實修,帶修不修。從去年後半年才開始嚴格要求自己,克服懶惰安逸,每天早起學法發正念,下班後煉功(真相資料休息天也在發)。身體明顯一身輕,精力也充沛了許多。以前下班回去後,身體很沉、腦子裏也亂糟糟的;現在下班後依然覺的很精神。從小幾乎沒有頭髮的那塊兒地方,現在也長出頭髮了!
另一個是,讀高中那會兒胃就容易不舒服,泛酸,有口臭。現在有時打坐的時候,胃裏返出來的味也很難受。妹妹有時也會說我口臭,還退後一步跟我說話。有一次在單位,跟一個同事比較近距離的說話,她表情略微皺眉,我就意識到是自己有口臭吧。回到座位上,我就想:為甚麼從小幾乎沒有頭髮的地方都長出來了,口臭卻遲遲不去呢?
原來是:怕別人嫌棄我、看不上我,愛美、要面子,經常處於獨處狀態,接觸的基本都是常人,覺的自己正直、善良,跟別人不一樣,沾沾自喜,也還有顯示心在作祟。當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下決心要去掉,就在這時忽然覺的身體輕飄飄的,坐在座位上,身體好像沒有重量的感覺,很美妙。我想應該是自己找對了,學會了向內找,好好修自己。
所在層次中的一點淺悟,不妥之處,請同修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