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有好師父才有好徒弟啊!」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三月十二日】在人生低谷時,我跟母親去了一位大法弟子家,了解了煉法輪功的人都是甚麼樣的人,並做了三退。

轉過年來的二零零五年,我上了大學,帶上母親給我的《轉法輪》。在宿舍裏,我每晚睡前都會看上幾段《轉法輪》。這樣堅持學法一段時間後,我突然意識到自己以前很自私,傷害了很多人,尤其是對奶奶的態度。我感到很內疚。

婆媳仇家

爺爺五十五歲因肺結核去世,奶奶四十九歲就守寡了。奶奶養育了三兒三女,大女兒送了人,二女兒七歲時因大腦炎去世;奶奶的兒女都是撿別人不穿的衣服,補丁一層又一層,沒買過鞋子,連鹹菜都是去街上撿人家扔掉的西瓜皮,拿回家腌著吃;我父親十幾歲就上漁船掙錢養家……奶奶的家,在鄉鎮上數得上是最窮的。

我母親大父親三歲,因為母親有氣管炎,身體不好,所以選擇嫁給貧窮的父親。那時父親能幹、勤勞,能吃苦,母親還算滿意,可就是跟奶奶關係不好,造成了家族多年的隔閡與矛盾,積怨很深。

母親說從她進這個家門就不被奶奶看好,奶奶嫌棄母親又醜又兇,愛使小性子;母親呢,嫌棄奶奶小氣,不捨得花錢,也不給母親伺候月子,不捨得給孫女買零食,有時奶奶給我煮的雞腿沒熟,都會被母親數落一番。她倆是典型的「婆媳仇家」。

祖孫恩怨

我是奶奶一手帶大的,我從三個月大就由奶奶照顧,直到八歲上小學才跟母親生活在一起。我的童年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跟奶奶生活在一起。那時候姑姑還未出嫁,我是家裏第一個孫輩,所有人的寵愛都集中在我身上,我度過了一段幸福快樂的童年時光,至今想起來都無比美好。

奶奶為養育我付出很多心血。記得我小時候要參加學校演出,凌晨五點鐘到校,奶奶要三點多起床給我做荷包蛋,因為早上很冷,我吃的身體熱乎乎的,這樣去學校的路上就不冷了;一次要提前到校,奶奶怕來不及,在我一邊自己穿衣服時,她一邊餵我吃荷包蛋;每次演出服都是奶奶洗得乾乾淨淨的,晾乾了,再交給老師;奶奶還給我買作業本,趕集買「面狗兒」……

但是慢慢的,二叔也成家了,各種家庭矛盾開始突出了,婆媳、妯娌、姑嫂之間,經常因為財物、經濟鬧彆扭,母親不會處理矛盾,非常情緒化,奶奶沒文化,性子直,也不會處理事情,使得兩個原本善良的生命,因為一點小事就說狠話、鬥氣,為了一口氣誰也不肯低頭。二叔一家人會說話,不讓奶奶生氣,所以奶奶更喜歡他們,母親總說奶奶偏心。

原本很愛我的奶奶,因為與母親關係不好,經常對我發洩情緒,開始冷落我。我很受傷,很委屈,我開始怨恨奶奶。

母女轉變

二零零五年,我走入大法修煉,開始了人生的轉變。

二零零六年寒假期間,奶奶在我們家過年,我跟奶奶真誠的道歉:「奶奶,我以前很不懂事。小時候你對我那麼好,我也不懂感恩。現在我認識到自己錯了,是我的自私和任性傷害了你。對不起,你原諒我吧。」並給了她一百元錢,奶奶哭了。

我也跟母親道歉。帶修不修的母親看到我的變化,又從新拾起大法書,開始認真的修煉。婆媳關係開始發生巨大變化:母親給沒有經濟來源的奶奶買了退休金,還買了新房子……奶奶感動的哭了。

當鄰居污衊大法時,奶奶便說:「誰說法輪功不好?我兒媳婦就是因為學了法輪功,現在變的可好了!」

臨終承諾

二零二零年一個午睡的夢中,我看到,我和奶奶並排站在一起,對面山上有望不到邊的眾生,頭上都戴著白蝴蝶結花,像是來迎送奶奶,有個聲音讓我幫奶奶發正念,接著我就醒了。我想,奶奶不會有甚麼事吧?

半年後,奶奶感到腹部疼痛,去醫院檢查,確診為肺癌晚期,已擴散至肝臟、腎臟、頭部和脊柱。我們全家都很難過,我體會到了甚麼是肝腸寸斷,我求師父救救奶奶。雖然對奶奶的情很重,但最後我明白,奶奶真正的生命是來結緣聽真相的,我的使命就是讓她明白師父好,大法好,確切的說,奶奶明真相後,她的生命就由師父管了。

我們經常陪奶奶念九字真言「法輪大法好 真善忍好」。奶奶複查時,腫瘤減小了,控制到了一定成度,奶奶也不再有疼痛感。我們給師父上香磕頭,奶奶也跟著磕頭,說:「大師保祐我啊!」直到最後的日子,奶奶的身體情況一直很平穩。

確診十一個月後,奶奶離開了人間。奶奶臨終前,沒有進入常人的那種昏迷狀態,她表情很愉快,很安靜,眼睛很有神,到處看,還用手捋了捋自己的頭髮……我握著她的手,告訴她:「一定記著師父,讓師父管你的一切!」她一一點頭,答應了,然後安詳地走了。

後記

在奶奶生命的後期,我親眼看到她對母親態度的轉變,她由衷的感激師父。奶奶經常說:「你媽以前很小性子,為了不點事兒就惱了,總是氣我。學大法後,她變好了。」

一次我和奶奶躺在床上聊天,奶奶認真的對我說:「你媽怎麼變的那麼好了?怎麼跟變了一個人似的?」

我說:「她天天看《轉法輪》這本書,師父在書裏面就叫她對你好,你說法輪功好不好啊?師父好不好?」

奶奶說:「好啊!師父好啊!有好師父才有好徒弟啊!」

(責任編輯:文謙)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