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餘異話:靈柩未到魂先到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三年二月十八日】我的發小好友出生在與我村相距二百公里的外地城市。他幼年喪母,父親忙生計無暇照顧孩子,才把他與比他大兩歲的姐姐送回村裏,讓爺爺奶奶撫養照管。這姐弟倆上小學後,我和弟弟成了莫逆之交。他的奶奶很疼愛他們,愛屋及烏,對我們這些小朋友也很喜歡、慈祥。一直到高中畢業他參加工作以前,我們一有時間就聚集在他家玩耍。老奶奶多次給我們講述過一個當地發生的真實故事:

我們村坐落在滹沱河邊,和老縣城隔河相望。每逢夏秋雨季,河水洶湧澎湃。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河兩岸的交通連接僅憑一座由木樁支撐起的木板橋。河道很寬,木橋每每被大水沖垮,兩岸的交通阻斷。為此就衍生出「背人渡河」的生意。

我村年輕人從小在河水中玩大,不光識水性,而且也知道不同河段的深淺。木橋一斷,年輕人就紛紛去背人渡河。每人次渡資大約在五毛至一塊錢之間。

說起收入和物價,有幾組數字供您參考。說收入,五十年代的中國,國家元首和十大元帥(1級~3級)的月工資是594至478元。正副排級、科員、辦事員(21級~24級)工資是63至45元,偏遠地區和農村收入更低。即便到了六十年代,普通職工一個月的工資只有30元到50元不等,學徒大概在10到20元之間。說物價,以六十年代的四川為例,每斤鹽0.15元,醬油0.24元,豬肉0.78元;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120至170元;公園門票8分錢,冰棍4分錢。所以當時每人次渡資五毛至一塊錢,這在滹沱河是一項可觀的收益。

一天正午時分,過河行人高峰期已過,背渡者們幾乎全部都回家用飯休息。只有一個後生,想借此機會做一些獨份生意,所以他就留在了河邊,等待急於過河的行人。不久,他遠遠望見一個紅衣女子由縣城方向飄飄然而至。即到近前,後生認出是本村不幾年前隨夫去了外地的某某家媳婦、我那發小的母親,她的婆婆就是給我們講故事的老奶奶。

相互寒暄後,講好一元渡資,後生背人過河時,只感覺這女人特別身輕,毫不費力就背過了河。過河後,女人說:「我身上沒帶錢,等你回村後找我婆婆要吧。」

後生下午回村找到老奶奶家,討要一元渡資。他如實陳述了背人過河的過程細節,老奶奶卻聽得一頭霧水。話畢,奶奶強忍悲痛,哽咽著說:「後生,這是件怪事。大娘知道你是老實本分的人,不是哄人訛詐的人。你也是信得過大娘的人品的。可是,你所說的過河的我家兒媳婦,她在前幾天因為難產已經過世了;按行程計算,估計明天靈車就回來了。一元辛苦錢大娘可以給你,可是明天你就會看到她的靈柩。」

老奶奶一番話驚得背人渡河的後生呆若木雞,心神不定。第二天,果真我發小的母親靈柩如期回到河邊,十幾個後生一起動手把靈柩送回家中。

這件怪異之事在周圍村莊裏不脛而走、家喻戶曉。當時的民眾傳統觀念還相當濃厚,都認為這種現象屬於是人的屍體未到、鬼魂先回。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