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韻世界藝術團在歐洲九個國家共演出了八十二場,包括在倫敦的十五場及柏林的十二場,最後在意大利撒丁島首府卡利亞里以場場爆滿的票房奇蹟,圓滿完成了歐洲巡迴演出。
圖1:神韻世界藝術團結束了在歐洲的巡迴演出,於二零二二年六月十四日載譽返回美國紐約。(大紀元) |
神韻世界藝術團樂團指揮:神韻回答了人類的基本問題
圖2:神韻世界藝術團樂團指揮米蘭﹒納切夫(Milen Nachev)(大紀元) |
神韻世界藝術團樂團指揮米蘭﹒納切夫(Milen Nachev)介紹在歐洲的演出:「我們從觀眾的眼中看出,他們非常興奮,對我們的製作非常感動。這讓我感到,我們弘揚傳統文化和傳統的價值理念的使命,完成的很圓滿。」
談到歐洲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族裔的觀眾都欣賞神韻的原因,納切夫認為:「因為神韻回答了人類最基本的問題,不只是中國人的,而是全人類的。所以所有的人都非常深刻地理解了神韻所展現的價值觀。」
神韻主要領舞演員:觀眾們理解神韻傳遞的訊息
圖3:神韻世界藝術團主要領舞演員潘克岐(大紀元) |
讓神韻世界藝術團主要領舞演員潘克岐感到意外的是,經過了兩年疫情的封鎖後,歐洲觀眾不但沒有冷漠,而且熱情有增無減。他介紹說:「觀眾的反響特別好,掌聲非常熱烈,有好幾個地方我們謝幕了三次,觀眾都不願意走,這讓我非常感動,非常快樂。」
讓潘克岐最為感動的是:「很多觀眾看了節目後了解到了法輪功的真相,甚至有些人到前台去買了《轉法輪》。」他說,「這讓我感覺我們做了一些事情,觀眾接受了我們的信息,這是讓我感到最欣慰的。」
圖4:神韻世界藝術團主要領舞演員張如日(大紀元) |
神韻世界藝術團主要領舞演員張如日說,觀眾也理解了他們傳達的信息:「我們傳遞的『真、善、忍』的信息,首先是一個普世的價值,所以任何人看到他都能跟他有共鳴。」
與此同時,神韻紐約藝術團繼續為意大利巴勒摩的觀眾送去純善純美的演出。有些觀眾甚至驅車三百多公里,只為觀看神韻演出。在藝術氛圍濃郁的意大利,熱情的觀眾們讚歎神韻演出「精妙絕倫」,「高水準」,更感謝藝術家們的「艱鉅工作和巨大犧牲」。而讓他們尤為激動的是,他們從演出中感受到的神性,讓他們心靈得到慰藉,感受到希望,更「期盼創世主來創造(最後一個節目所展示的)這個奇蹟」。
圖5:二零二二年六月十五日至十八日,神韻紐約藝術團在意大利巴勒摩馬西莫劇院(Teatro Massimo)的五場演出場場爆滿。圖為六月十八日的演出。(大紀元) |
國會眾議員:神韻藝術團傳遞慈悲和忍
圖6:二零二二年六月十五日晚,意大利國會眾議員阿爾多﹒潘納(Aldo Penna)觀看了神韻在巴勒摩的首場演出。(新唐人電視台) |
意大利國會眾議員阿爾多﹒潘納(Aldo Penna)觀看了神韻紐約藝術團在巴勒摩的首場演出後,談到最後一個節目展現了危難時刻,創世主救度好人的場景,讓人感受到希望:「對有信仰的人來說,最後的節目是信仰的終極希望的最高展現。對於沒有信仰的人來說,會從中獲得對人類的信任,相信自己能得到救贖,相信自己和他人都能被救贖。」
從中他也感受到神韻傳遞的價值觀:「就是演出結束的時候所呈現的:慈悲。慈悲和忍對專制政權來說是有顛覆性的價值觀。因為慈悲和忍讓意味著要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同情他人的感受,專制政權對此不能容忍,因為專制政權有自己的準則,要求人人必須順從。」
以及在接受了這種價值觀後感受到的巨大能量:「當人們在傳遞價值觀時,能量就在那裏,價值觀本身就已經是能量。因為這些價值觀開始被頭腦感知,我們通過這些價值觀和對這些價值觀的接受來再造我們自己,令人煥然一新。」
潘納認為神韻藝術團在世界各地播撒種子,傳遞友愛、快樂和慈悲的價值觀,而這會給人帶來希望,他十分尊重神韻藝術家們。
他說:「我對藝術家們的努力表示極大尊重,這是一種偉大的熱情和希望,作為為世界各地傳播美麗和友情的偉大播種者,他們會在今後演出的所有社區中獲得成功。」
劇院經理:神韻是一朵打開世界眼界的花 讓全世界發現真正的中國
神韻紐約藝術團在西西里島的演出劇院──馬西莫劇院(Teatro Massimo),是意大利最大的歌劇院,也是僅次於巴黎歌劇院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歐洲第三大歌劇院,以完美的音響效果聞名於世。
圖7:二零二二年六月十五日晚,劇院經理馬可﹒貝塔(Marco Betta)觀看了神韻紐約藝術團,在巴勒摩馬西莫劇院(Teatro Massimo)的首場演出。(新唐人電視台) |
馬西莫劇院經理及作曲家馬可﹒貝塔(Marco Betta)觀看了神韻紐約藝術團在六月十五日晚的首場演出。他對神韻原創的樂曲尤為讚歎:「我覺得現場交響樂團演奏得很好,最重要的是作曲家創作了非常有吸引力的樂曲,這些樂曲與舞蹈相得益彰,承載著中國古老音樂的偉大靈魂。」
他認為神韻演出讓世界能看到真正的中國:「能夠探索中國的數千年文化,非常引人入勝。通過音樂、中國古典舞和這些數千年承傳的技術來聯繫我們這個時代,我認為這種方式真是美妙絕倫──通過藝術來發現中華民族的靈魂。神韻能夠將中國古代文化帶到全世界,演出絕對是一朵花,這朵花可以打開世界的眼界,讓全世界發現真正的中國。」
劇院芭蕾舞團藝術總監:神韻演出的神性內涵來自天堂
圖8:二零二二年六月十八日下午,馬西莫劇院芭蕾舞團藝術總監 達維德﹒邦巴納(Davide Bombana)觀賞了神韻紐約藝術團,在意大利巴勒摩馬西莫劇院的演出。(新唐人電視台) |
馬西莫劇院芭蕾舞團藝術總監達維德﹒邦巴納(Davide Bombana)曾在二零一九年觀看過神韻演出。但這次他有機會近距離觀察神韻演員,他說:「神韻藝術團整體都讓我無比敬佩。舞蹈演員的運動能力和技術準備,以及他們的精神信仰方面都讓我非常佩服。因為這些天在同一個劇院工作,我不時會從側面觀察他們。他們工作時的沉靜如水、紀律嚴明和嚴謹認真都讓我非常感興趣,令我著迷。我看到除了技術方面,神韻演員工作中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
神韻演出讓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神韻演員的優雅、運動能力、高難度動作,音樂性和活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特別是演出中呈現的神性,邦巴納認為這來自天堂:「神韻演出顯然會對社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因為她帶有強烈的神性。這神性來自天堂,這種對神性的追尋和堅持體現在更高的時空中,或更高級的生命中。人們通過輪迴繼續尋找最高的神性。有一種強烈的神性和宗教感貫穿整場演出。這不是說教,但她就在那裏。她存在於演出劇場的空氣當中。」
法官:神韻讓人回歸神
圖9:二零二二年六月十六日晚,意大利法官卡洛﹒德莫哈克(Carlo Modica)和太太瓦萊裏婭﹒德莫哈克(Valeria Modica De Mohac)一同觀看了神韻紐約藝術團在意大利巴勒摩馬西莫劇院(Teatro Massimo)的第二場演出。(新唐人電視台) |
意大利法官卡洛﹒德莫哈克(Carlo Modica De Mohac)和太太觀看了神韻紐約藝術團在馬西莫劇院(Teatro Massimo)的第二場演出後,讚歎:「演出很引人入勝,不僅很美,還有很深的神學意義。」
神韻演出傳遞的信息讓他覺得尤為美好:「事實上我們來自另一個世界,我們來自天堂,我們渴望回到天堂,許多宗教信仰都有這樣的說法,這也是把人類團結在一起的紐帶。這是一個非常美麗的信息,因為這種提倡人的神性和人回歸神性的想法非常美好、超凡。尤其在現在,世界處於非常困難的時期,這對世界來說是美好的。」
他也感受到神韻藝術家們發自內心的強大的能量:「神韻藝術家們真的很棒,他們的表演絕對超凡脫俗。你可以感受到他們內心的這種能量,你可以看到他們體會到他們所傳達的信息,這個信仰的信息,以一種靈性的方式,你可以感覺到他們懷著無比的自豪感和巨大的能量來傳播這個信息。」
建築設計師:神韻將天國再現人間
圖10:二零二二年六月十七日晚,建築設計師薩拉﹒伊斯格羅(Sara Isgrò)觀賞了神韻紐約藝術團,在巴勒摩馬西莫劇院(Teatro Massimo)劇院的演出。(新唐人電視台) |
六月十七日晚觀看了神韻紐約藝術團在巴勒摩的第三場演出後,建築設計師薩拉﹒伊斯格羅(Sara Isgrò)深受感動:「舞蹈演員的輕盈靈動讓我很感動。她們舞動水袖和扇子的姿態美極了。我學習東方舞蹈十年了,我是國際舞蹈委員會的成員。」
但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饗宴,伊斯格羅從神韻演出中更領會到天國之旅:「神韻確實體現出神舞動之美,絕對的。神韻把天國勝景帶到人間,帶我們超越現實空間,經歷一場美麗無比的旅程。」
她感到觀看神韻是獨特的體驗,讓身心得到平靜滿足:「神韻通過音樂和舞蹈的結合,把觀眾帶入一個不同的空間。幾乎是把高層空間的物質注入了身體內部,真是獨一無二的體驗。看完演出,我感到無比的寧靜安詳諧和。還感到身體和靈魂的完整和滿足。」
獲獎藝術家:神韻演出完美
圖11:二零二二年六月十七日晚,藝術家塞蒂娜﹒卡拉裏(Cettina Callari)與丈夫Giuseppe Di Martino一同觀看了神韻紐約藝術團在巴勒摩馬西莫劇院的第三場演出。(大紀元) |
二零二二年六月十七日晚,在觀看了神韻紐約藝術團在意大利巴勒摩的第三場演出後,意大利藝術家塞蒂娜﹒卡拉裏(Cettina Callari)感到很輕鬆:「絢麗的顏色、優雅的動作和美妙的音樂吸引了我。感覺非常放鬆!」
塞蒂娜﹒卡拉裏(Cettina Callari)是意大利知名畫家和雕塑家,從事藝術創作四十多年,多次獲得國際畫作和雕塑作品大獎,在多個國家舉辦過個人藝術展,她的作品被收錄在各種書籍和藝術目錄上。
她讚美神韻:「演出完美無瑕!精美絕倫。我會再次來看神韻並推薦大家都來看演出。」
很多觀眾都談到,要到現場去觀看神韻,因為「演出非常非常漂亮,現場觀看會有不同的體驗」。
想觀看「神韻晚會2022」的觀眾,在意大利,台灣和美國華盛頓DC還有機會看到。更多神韻巡迴演出的詳情可點閱:https://www.shenyun.com。
English Version: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22/6/25/201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