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被迫害的思維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二年二月十一日】在這些年修煉當中,我經歷過被綁架、非法關押、非法判刑,所以對公安局、派出所、社區等這些機構是害怕的,不敢去。派出所、社區有時向親戚問起我的情況,或傳話讓我去,我每次都儘量迴避,讓親戚敷衍過去。可是親戚感到壓力很大,越來越不耐煩,向我發火,說我給他們帶來了麻煩,也不願意再管了,我意識到不能再逃避了,必須自己去解決這些事情。

去社區之前,我對如何否定舊勢力強加的迫害這方面的法理進行了梳理。我想起自己二零零六年有一次發真相資料被構陷到派出所。我那時以為派出所只是戶口登記或者辦甚麼證明的一個事業單位,所以也不害怕,腦子裏一點也沒有派出所會打人、有刑具等等這些思想。(或者師父當時把那部份思想給我閉塞了。)當時警察在我面前一份份的數著包裏的真相資料,他們問我的問題我都拒絕回答,他們看我不回答也就不問了。就各幹各的去了,我坐在沙發上,他們也不怎麼理我。

舊勢力看我沒有這方面的思想,就製造了一個畫面,企圖讓我認識到派出所在一般常人心中的性質和作用。當時有兩夥人喝酒打仗,被帶到派出所。有一個臉上帶著血的人指著另一個人說:「是他把我打成這樣的。」好像還有人為他作證。那個被指控的人不承認。派出所一個警察說,把他拉到樓上去,到樓上他就承認了。幾個警察連拖帶拉把那個人往樓上拉,這些人就像演電影一樣在我面前表演著。我看著他們愣愣的想,把那個人拉到樓上去幹甚麼呢?為甚麼非得到樓上才承認呢?一時想不明白,後來聽說有的被綁架的同修由於被追問資料來源的問題,受到很大迫害,我還想為甚麼那次沒有人強迫我說出資料的來源。

現在我才明白,當時我思想中沒有派出所是強制機構,會打人,會施酷刑等等這些思想,也沒有怕警察和怕進派出所的人心,所以沒人強迫我做甚麼事情,對我的態度也算和善。但當時我有發資料會被勞教的思想觀念,所以我要走他們不讓,那時還是一種消極無可奈何的狀態,這方面的法理認識不清。

有一次我和同修談起在獄中被犯人如何迫害的事情,同修吃驚的問我,你怎麼不找那裏的隊長,到隊長那告他們。我聽到後心裏想,同修怎麼這麼天真,那裏的隊長怎麼可能善待我呢?很多迫害就是隊長安排指使犯人幹的,她怎麼可能去懲罰犯人呢?可是同修接著說,她被非法關押的那段時間裏,和犯人發生的矛盾,隊長都是說犯人的不對。有一次在車間裏因為幹不幹活的問題和牢頭發生很大衝突,把五、六個隊長都招來了,最後隊長把牢頭罵了,並撤了這個牢頭。而同修依舊不參加那裏的勞動。

我聽後覺的不可思議,這是怎麼回事呢?現在我明白了,因為同修的思想中就認為隊長是善良、公正的,有了問題找隊長一定會得到公平合理的解決,而沒有任何會被隊長迫害的念頭。當然同修也沒有任何怕心和依賴心。那麼隊長就能真的迫害不了她,感歎古稀之年的同修就像孩子一樣純真。

經過一段時間對這方面法理的梳理,怕心小了,心態也平穩了。我覺的可以去社區了。我在去社區的路上想,他們是為百姓服務的機構,拿的工資是百姓的納稅錢,應該善待每一位居民。

到了社區後,書記接待了我,我對書記說,不要再給我的親戚打電話了,他們的工作、生活壓力很大,我是煉功人,師父要求我處處事事為別人著想,我不想因為我的原因給親戚帶來煩惱。書記表示理解,他自語道,我們只是為百姓服務的。接著問了我一些個人問題,有些話我不想回答他們就不問了。

談話期間一個社區的人示意另一個人出去,我當時心裏一緊。但又一想,不能產生負面思想,我當時戴著帽子口罩,那人給我照了張像就完事了。後來是社區主任來到門外,聽到她和別人對話,有人說:「某某某來了,這回可是某某某本人,就在裏邊。」我甚麼也不想,也不動心,主任也沒進來。

坐了一會我起身告辭,他們很友好的和我告別,我出門後生出了歡喜心,覺的很順利,很容易。這時主任追出來,說了很多不好的話,我知道是自己的歡喜心招來的,趕快歸正心態,並藉機勸他三退,他沒反對,但也沒同意。

我們都知道,修煉人是沒有病的,更不應該遭受迫害和牢獄之災。那為甚麼迫害還是出現了呢?師父說:「如果大法弟子都能正念正行,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用正念思考問題,每一個大法弟子都不會在迫害面前生出怕心來,看誰敢來迫害你!」[1]

目前我個人認為,我們沒有達到用正念思考問題,心境不純,所以達不到正念正行。可能有的同修想了,時時事事達到法的標準是不是太難了?我不是說每時每刻都達到法的標準,只是我們在面對某人某事或某個突發事件中,要注意自己的一思一念,用正念思考問題,同時注意不要產生怕心、仇恨心、歡喜心等等人心。如果覺的還不夠穩,就發正念讓某人某事向有利於正法、救度眾生或某人自身得救的方向發展,我覺的就可以使迫害不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迫害停止。其實否定病業迫害也是同出一理。

一點認識,不足之處請慈悲指正。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二零零五年舊金山法會講法》

【編註﹕本文代表作者當前修煉狀態中的個人認識,謹與同修切磋,「比學比修」。】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