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名利 范蠡功成身退 散盡家財

——養生養德:養性除去五難(1)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八月二十六日】大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寫道:「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意思是說:如果人的道德不好,就是吃仙丹妙藥,也不能延年益壽。如果道德高尚完美,不用祈禱,就多福多壽。

那麼古人又怎樣養德的呢?

若是養德首先要養性。性在天謂之命,在人謂之性。「性」字左邊是心右邊是生,表示人生來就有理存於心中,名為性,實為理。心順理則生,背理則亡。養性首先去五難,名利、喜怒、聲色、滋味、神思。

去名利 范蠡功成身退 散盡家財

春秋時期,楚國人范蠡和文種輔佐越王勾踐二十年,幫助越王滅吳復國,成就了霸業。後來范蠡官拜上將軍,名揚天下。范蠡認為盛名之下,難以長久,況且勾踐的為人,可與之同患難,難與之同安樂,寫信辭別了勾踐。

范蠡獨具慧眼,從越王勾踐的面相看出了他的稟性,不可能與臣子共享富貴安樂。他寫了一封書信勸告文種說:「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不信,被勾踐賜死。

范蠡離開了越國,來到了齊國。他改名換姓,帶著兒子戮力墾荒,耕於海邊,並從事經營,置下了數十萬家產。齊王聽聞范蠡是一位賢者,任用他做相國輔佐政務。

很快范蠡官致卿相,家裏經營買賣財富達累千金,功名富貴達到了極點,他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因為中國傳統的理念講「盈極則虧」,意思是,凡是達到極點就要走向衰落了。

三年後,范蠡辭去相位,散盡家財,離開齊國,移居到了定陶(山東定陶),自號陶朱公。在定陶縣,父子齊心合力,勤於畜牧農業與經營買賣。沒幾年,范蠡再次積攢了數以萬計的大財富,他經常周濟貧苦百姓。當地民眾尊稱陶朱公為財神。

范蠡因有德而富,名利金錢、高官厚祿因德而生,富而又散,有捨有得。

今天人們在西澳的珀斯街頭,經常看到一位英俊瀟洒的法輪功學員,企業家馬克﹒哈奇森在發真相傳單。他說,未學法前,以「謀利」為經營企業,在追逐利益中不斷地放大自我。學法後按照真、善、忍經營企業,生意不僅沒有萎縮,而是更加良性地迅速發展,公司業務不斷增長,新成立的公司獲得全澳年度最佳展廳獎。

(待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