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要學習禮?(1)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八月十九日】西周初年,周公的兒子伯禽,去拜見父親周公,沒有行禮,見了三次被父親打了三次。後來伯禽向商子討教後,再去拜見父親時,一登堂就跪下去,周公稱讚伯禽得到了君子的教導。

古人為何如此重視禮?孔子說:「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經》曰:「相鼠有體,人兒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大意是:那老鼠還有個形體,做人不可無禮,如果做人不守禮,就會很快死掉。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所以順從禮行事,則君臣老幼尊卑有序,社稷安寧,國家興盛;逆之則廢綱紀,亂人倫,社會亂象叢生。

禮在人際關係中也叫人義,即父親慈愛、兒子孝敬、幼弟恭順、丈夫守義、妻子聽從、長者惠下、幼者順上、君主仁慈、臣子忠誠。

父慈 周公教誡子侄

周文王姬昌的四子周公,姓姬名旦。他輔佐弟弟周武王東伐紂王,制定禮樂,是儒學的先驅,被人尊為「元聖」。

周公教誡子侄的家訓有《姬旦家訓》,包括《誡子伯禽》和《戒侄成王》。曹操讚揚「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治家理政風範。

有一次,周成王與小弟一起站在樹下,他拿了一片桐葉給小弟說:「我封你。」周公聽見了,拜見成王說:「大王封弟,甚善。」成王說:「我是跟他開玩笑的。」周公嚴肅地說:「人主無過舉,不當有戲言,言之必行之。「意思是,君王的言行舉止不應有過失,不應有開玩笑的話,說過的話一定要做到。於是,成王封小弟為應侯。這就是「桐葉封弟」的典故。

成王封伯禽為魯公。周公在《誡伯禽書》中告誡兒子要守禮:不要因為受封魯國輕視人才,我在沐浴,吃飯時,都要反省自己因怠慢失去人才,德高敬人者會得到榮耀;擁有廣大的財富而勤儉,就不會產生危險;位尊祿高而謙卑者,能常保富貴;人多兵強心懷敬畏,就立於不敗之地;聰明睿智不驕傲,是明哲之士;博聞強記不炫耀,才是真正的聰明。

伯禽謹記父親的教導,很快把魯國治理為民風淳樸、崇尚敬學的禮儀之邦。

(待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