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母親:我是如何走出乳腺炎魔難的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六月十五日】生完孩子十幾天時,乳房腫脹,身體發燒;幾天後,乳房紅腫,裏面全硬了,邦邦硬,像塊大石頭,乳房外面淌黃膿。那時正趕上是伏天,汗水加膿水,奇癢無比,疼的上牙不停敲打下牙;發高燒,燒的骨頭骨縫全疼,燒的眼睛看不清鐘錶幾點,躺在炕上動不了。但心裏知道自己是修煉人,不停的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

期間也動過人心,去當地大夫那看看,她說:「我可不敢給你開藥,你還是去大醫院吧。」婆婆也說:「別遭那個罪了。」她逼著我吃了半片藥,我當時想,這藥對我也不起作用,是我有關要過,有業要消。我也動過去醫院處理一下、孩子好吃奶的想法,但一想去醫院,就有人告訴我:「去了,也沒用,去了,就是給孩子忌奶,孩子就吃不上母乳了。」也曾經用木梳梳,用毛巾敷,最終把木梳梳折了,也不見好轉。

我悟到,不能走常人的路。那怎麼辦呢?我不停的聽師父講法,靜下心來好好的想一想,病到底是甚麼?我理解這個空間是這個症狀,在另一層空間是黑色物質是業力,在深層空間就是靈體,只有發正念,解體靈體,我不停的發正念。幾天過去,還不見好轉,怎麼回事呢?

師父說:「長期以來啊,有一些學員就是有那根本的執著不去啊!堆積到最後了,過不去了,難就大了。出現問題哪,不是從心性上去找,不是從根本上去提高自己,真的把這事放下、從另外一方面堂堂正正走過來,而是針對這件事情:哎呀我這件事怎麼還不過去啊?我今天做的好一點應該好一點啊,我明天做的更好一點應該更好一點呀!他老是放不下這件事情,看上去還好像是在放:你看我在做好。你在做好你是在為它而做好!你並不是為了真正的大法弟子而應該去做的那樣做的!」[1]

我錯了,我是為了讓它好而發正念,於是純淨心態發正念。這期間,我向內找不符合大法的言行,比如,去婆婆家當病養了幾天,不為別人著想,給婆婆帶來很多麻煩,不想幹家務,因為一動就疼,一疼就燒,一燒就起不來,也無法抱孩子。悟到這些都是常人觀念,於是我回家了。

到家後,丈夫把孩子用品搬到屋裏,擺了一地,就上班去了。我面對眼前的一切想:我是修煉人,我是超常的,我跟孩子說:你不要哭,媽媽要幹活了。說完,不顧身體的疼痛,洗衣、做飯、擦地。結果,一個小時幹完了所有的家務,孩子也出奇的不哭不鬧,我的乳房也沒因勞累而加劇疼痛。

從此之後,乳房只是斷斷續續的疼,斷斷續續的燒,已經影響不了正常生活了。孩子沒耽誤一天吃奶。但也沒徹底的好,為甚麼呢?

師父說:「我們有些學員在病業關上走不過來。你不要往大處想。你說我沒甚麼大錯誤啊,對法很堅定啊。可是哪,你不要把那些小事不當回事。邪惡會鑽空子的,很多學員因為小事甚至於走了,也真都是因為非常小的事。因為修煉是嚴肅的,是無漏的,你在那些事情長期都沒修過,雖然小,你長期都沒重視過,那就是事了,所以很多人是因為這個走的。現在迫害大法弟子的,舊勢力不敢直接幹,那些個有形的大的生命都不敢幹。現在幹的都是甚麼東西啊?都是蟲子之類的,細菌亂七八糟,都是這些東西。發正念是非常管用的!一滅成片成片的就滅掉了,可是它很多,宇宙多大啊,這個東西,而且宇宙的層次很多,你滅完了,不一會,時間不長,它又滲透過來,它又來,你再滅。就是不斷的這樣發正念,要堅持一段時間,才能夠明顯見效。不要覺的發完正念了,感覺好一陣,又不行了,你就失去信心了。我告訴你,它們就是用這個辦法在耗你,耗你的堅定信念,大家要注意這些事。」[2]

啊,原來是這麼回事,於是,我就不停的堅持發正念。

三個月後的一天,婆婆來我家看孩子。孩子在睡覺,她故意逗醒,和孩子玩了一會,就走了,我高高興興的送走了婆婆。

婆婆走後,我的乳房根部又痛又燒,我馬上向內找:為甚麼乳房根疼,讓我修啥呢?我發現,執著心的根是怨恨,我怨恨我的娘家媽。我婆婆和孩子的那一幕,要是換成我娘家媽,我一定會急眼,因我對她怨恨,怨她對我不好,怨她在家呆著也不管我,怨她對我爸不好,反正對她有很大的怨恨。我意識到,這是我執著的根,我要去掉它,發正念,滅掉怨恨心。

從那之後,我的乳房完全好了,再也沒疼過,經歷三個多月的乳腺炎好了。

師父說:「你的心性提高上來,你的身體就會發生一個大的變化;你的心性提高上來,你身體上的物質保證會出現變化。甚麼變化呢?你追求執著的那些不好的東西,你會扔掉。舉個例子說,一個瓶子裏裝滿了髒東西,把它的蓋擰的很緊,扔到水裏,它也要一沉到底。你把裏面的髒東西倒出去,倒的越多,它會浮起來越高;完全倒出去,它就完全浮上來了。我們在修煉過程中,就是要去掉人身上存在的各種不好的東西,才能使你昇華上來,這個宇宙的特性就起這樣一種作用。」[3]

我悟到,修煉人只要在修心上下功夫,沒有過不去的關。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各地講法三》〈大紐約地區法會講法〉
[2] 李洪志師父經文:《二零一五年美國西部法會講法》
[3]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