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在中國人面前丟人都丟不夠……」

——回歸道德的思考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十月十八日】「文革」期間我們一行人去山西省永濟市普救寺遊玩。記得當時只有孤零零一座塔、一些台階、幾孔窯洞,塔的周圍全是破碎的琉璃瓦片,給人以蒼涼之感。窯洞裏住著一位老者,他告訴我們:這普救寺是唐代武則天時代建的,原來叫做西永清院,至少有1300多年歷史了。這塔本來叫舍利塔,不叫鶯鶯塔。釋迦牟尼涅槃時留下八萬四千顆舍利子,人們視為聖物,各地競相建塔供奉,永濟普救寺就存放了其中一顆舍利子,上面建的塔就叫舍利塔。

我們站在台階上用石頭砸台階或擊掌可聽到蛙鳴聲(現在重新修建後只有一個角度可聽到)。普救寺重建後,又去過幾次,裏面沒有僧人,只有幾個算卦的。後來一位朋友慕名在普救寺參加集體婚禮,她說也沒甚麼感覺。每年,永濟市舉辦「世界情侶月」,曾聽一位市領導說:「一個大家閨秀(崔鶯鶯)跟人私奔,在中國人面前丟人都丟不夠,還丟到外國人那兒去了。」當時我感觸很深,若有所思:崔鶯鶯故事原來是元稹所寫,本來是悲劇結局,崔鶯鶯被張生始亂終棄。而元朝王實甫筆下一位去京趕考、苦讀聖賢書多年的張生在佛門聖地爬樹跳牆,與相府千金苟且偷情……

我們中華五千年文明是神傳文化,中國自古被譽為「禮儀之邦」,當時無論天子、庶民進廟都要提前齋戒,沐浴更衣,非常虔誠地祈願,反思自己行為,發願要改過、多做善事,祈求神明加持。就是今天,一個女孩去泰國旅遊,回來說進泰國廟裏穿著稍微有些裸露的,僧人還特意將搭肩送來給披上,要求嚴肅一些。自古以來寺院都非常肅穆莊嚴,出家人更是捨棄了名利情,父母來了都像一般人一樣看待,稱之為「施主」的,所以那個和尚不可能給張生傳遞信件。

《中庸》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我們老輩人的婚姻不只是靠愛情維持,夫妻之間還有責任、道義和感恩。古人成婚是要拜天地、拜父母、三媒六證,非常嚴肅的,講的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百年好合。古人重德,才有柳下惠坐懷不亂,關雲長千里送皇嫂之典故,才有陳世美攀龍附鳳、拋棄糟糠之妻遭包青天龍鍘刀斬首、萬世唾罵之訓。現在商品經濟大潮之中年輕人在追求愛情,離婚率卻逐年上升。

1992年120多位獲諾貝爾獎的人聯名向聯合國提出,「二十世紀人類要想好好生存,必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生存之道」。中國自古儒釋道並存,重德行善,敬天敬神,相信「三尺頭上有神靈」,「人在做,天在看」,古聖先賢教出的才子佳人是仁義禮智信的踐行者。現在普救寺只是一個商業旅遊嬉戲之地,年輕人充滿憧憬去求拜,卻不知拜的崔鶯鶯卻是被人始亂終棄的悲劇人物,那麼能拜到甚麼,可想而知。王實甫的《西廂記》雖被廣泛錄入高中、大學語文教科書中,但它宣傳的不是傳統文化,歷史遺留的東西中不乏糟糠糟粕,應弘揚正的、善的東西,才能給人以有益的引導。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