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盡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一年一月二十四日】師父開示:「忍中有捨,能捨是修煉的昇華。法有不同的層次,修煉者對法的認識也是自己修到此一層的認識,每個修煉者對法的理解的不同是每個人所在的層次不同。」[1]

對於修煉中的捨,我一直很混沌,為甚麼要捨?甚麼是真正的捨?我一無所知。讀了佛家故事《割肉貿鴿》的故事,才略知一二。

「古代有位屍毗王,發誓救護一切眾生,證菩薩道。帝釋天得知後,想要試試王的誠心,就命令毗首羯摩天變成一隻鴿子,帝釋則變成大鷹,兇猛地緊跟在鴿子後方,窮追不捨。鴿子一路驚慌地飛到屍毗王座前請求保護。同時鷹也緊追而至,要王交出鴿子。屍毗王見狀,不肯交出鴿子,反而勸大鷹不要殺生,但是大鷹更說道:「國王您說要救度一切眾生,但是今天如果您斷絕了我的食物,我同樣也活不下去。難道,我就不屬於一切眾生嗎?」於是屍毗王立即抽刀而出,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塊肉,交給老鷹,用來交換鴿子的性命。

此時大鷹又開口說道:「國王您應當平等對待眾生,我雖然屬於畜生道,於理也不應偏頗;您若想用此肉來換取鴿子的性命,是否應該用秤子秤看看兩者的重量有沒有相等?」屍毗王便叫旁人拿秤子來,將鴿子放在一端,割下的肉放在另一端……然而任憑屍毗王不斷割下身上的肉,直到身上的肉都快要割盡,仍然無法等同在秤子另一端鴿子的重量。此時,屍毗王使盡力氣,踉蹌地站起身來,想要以全身爬上秤盤,換取鴿子。頓時,因氣力不支,跌落在地而失去了知覺;甦醒後,屍毗王自責著說:「為了救度一切眾生,我一定要勇敢地站起來,一切眾生墮在憂苦大海中,我發心立誓救度一切,為甚麼還如此地懈怠迷糊!我現在所受的苦,遠比眾生在地獄中所受的苦少太多了;如今我有智慧、禪定、持戒、精進等善法的功德福報,如果還執著短暫無常色身所受的苦為實有,又如何能救度地獄之中心性迷悶、受大苦煎熬的眾生呢?」不顧身肉割盡,血流淌地的痛苦,屍毗王不斷地發著大願。一心想要站起,一次又一次的倒地,依然使力挺身!最終屍毗王一鼓作氣地登上了秤盤,兩端霎時平衡。

此時,天地震動,大海揚起波濤,枯樹也綻放出美麗的花朵,天降下香水雨及香花瓣。大鷹恢復了帝釋天王的原貌,屍毗王身體也恢復了原貌,真正圓滿了救護一切眾生的大悲願行。屍毗王乃是修菩薩行的佛祖前生。」

屍毗王割肉還鴿,把自己割的血淋淋也要守護,即使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救度。在屍毗王心裏,把鴿子的生命放在前面,把自己的苦痛放在後面,所以他的割捨是心甘情願的、理所當然的、毫不留戀的。他沒有怨言、沒有猶豫、沒有吝嗇,是因為他已經達到了捨己救人的境界。其實,要真正的做到慈悲萬物、守護蒼生、救度廣眾,是要真正的放下自我、自私、自執,是心性提高後,才能達到的。

當然我知道我們的大法修煉不走過去這種形式,但同時我也常常自問:為甚麼十九年前參與長春插播的同修能做到放下生死,而自己現在做點小事還膽膽突突?為甚麼有的同修一天能講真相勸退幾十人,而自己連親人還沒退幾個呢?為甚麼有的同修出獄不久就面對面送給世人資料,而自己做不到呢?

其實,除了他們正念強之外,他們真的能放下人中的一切,能坦然而捨,才能做的堂堂正正。而我自己呢?嘴上說放下了,心裏根本放不下,也就是說,所有的做不到,都是心沒有真正的、徹底的放下。捨不得啊,捨不得人的東西,得不到神的東西,達不到神的境界。

很久很久以前,當我們隨著師父層層下走時,我們曾經主動的,放棄了至尊王位,告別了神仙世界,拋棄了金玉滿堂,訣別了天國親人,捨棄了自在逍遙。我們發心要助師正法,我們發願要救度眾生,我們發誓要吃苦承受。那時的我們,義無反顧的割捨了一切,完全徹底的褪下了神體。

但是現在,我們常常,因為放不下恐懼,而不能坦蕩的證實大法;因為放不下人心,而不敢正念救度眾生。我們可能會,盯住那點滴利益,而與人爭鬥;戀戀不捨那片刻安逸,而不早起煉功;因為害怕肉身苦痛,而卑鄙的向邪惡妥協。那個捨生忘死、無私無畏、義薄雲天的大法之徒,他還在嗎?他還敢不敢、願不願、能不能割捨掉常人的這點東西呢?

一個修煉的人如果修煉幾十年,仍然萬般不捨常人的東西,其實是沒有真正理解法的內涵,也不可能真正的放下人心,更做不到全心救人的。因為,真正的覺者的放下是無私的,真正的佛陀的犧牲是徹底的,因為心底無私,所以無所畏懼,他講的真相才能穿心洗髓、撼天動地,才能救得了人。

當我們為了名譽而爭來鬥去的時候,為了利益而抓住不放的時候,為了氣憤而委屈痛苦的時候,為了愛情而糾結纏綿的時候,想一想我們曾經坦然而捨的過去,想一想屍毗王的自責吧。

最後,我們一起學習師父的兩段講法:

「修煉就得在這魔難中修煉,看你七情六慾能不能割捨,能不能看淡。你就執著於那些東西,你就修不出來。」[2]

「忍中有捨,而捨盡方為無漏之更高法理。」[3]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無漏〉
[2]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3]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圓容〉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