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人心 用正念思考問題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二零年一月五日】在修煉中,常常會有人心冒出來,因此會忘了直接遵照法理去做。

比如在監獄被迫害的時候,經常會希望自己有一個當官的親戚,以為這樣就可以減輕對自己的迫害。而恰恰自己沒有任何這樣的關係,就讓自己必須面對現實,只能想大法是怎麼說的,自己應該怎麼做去否定迫害、否定舊勢力的安排,只能依靠正念走過來。道理上明白,這場迫害不是人對人的迫害,但是思想中還是殘留那種擁有當官的親戚而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迫害。這是自己法理不清,執著於人的一面的認識。那麼反過來看,這個自己沒有關係,是不是也從另外一面讓自己別想依賴任何人的東西,就是只能夠憑借對法理的正信走過來。那個想依賴常人關係恰恰是自己要放下的人心。

再比如,自己在講真相時缺少底氣,總希望自己在人中有一定的地位,認為這樣講真相才行,因此自己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想獲得人中的地位,但是恰恰自己是生活在最底層的。其實自己從法理上明白,講真相效果主要是取決於自己的正念是否強,講出的話是否純淨,但是還是會時不時的去想用人的一面的財富、地位來增加講真相的底氣。但是反過來說,自己恰恰把人的東西看的太重了,這本身就是人心,就是應該放下的,那麼自己沒有地位、財富,是不是讓自己要純純淨淨不依賴任何人的東西去走正自己的路呢?

最近兒子從外地回來。他先在同學那兒呆了一天後才回家。我自己心裏因此受到了衝擊,心想:對孩子這麼好,怎麼孩子回到家鄉不先看望父母呀?覺的人情真的是靠不住。想到這兒,一下子開竅了,對呀,就是要把人情看淡呀,是自己把這些看重了,自己在這件事情中被衝擊的有多大,那麼就是說自己的人心有多重,通過這個事情讓我看到了自己,也許兒子這樣的表現就是因為我有這樣的心,才演了這麼一出。

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一直有點不是那麼堂堂正正的,因為自己被迫害,因為自己沒有地位、財富,過年回家或者同學聚會都有點怯場,或者在有點地位的人面前都想表現好點,幻想說不定他們會給我一個機會讓我也發展發展,這都是因為自己執著於人的一面導致的。

想想自己差在哪裏呢?作為一個大法修煉者,就應該是堂堂正正,不要自卑,不要老是覺的低人一等,能夠修大法那是多大的福份呀,那是多大的榮耀呀,為甚麼自己就感覺老是抬不起頭來呢?

世人不知道真相,認為你可憐,那是常人的認識;可是問題是為甚麼自己也跟著這樣認識?自己也認為自己可憐,哪裏可憐呢?因為沒有地位、財富,不被人理解,可是這些都是人的東西呀,世人把它看重,問題是為甚麼自己也把它看重?在過去,這家人出來個修煉的人,那人們都認為這家人積了大德了,也確實是這樣。現在的人道德下滑了,但是自己作為修煉的人,作為一個明悟真理、知道生命意義的人應該是萬分慶幸,每天都是帶著生命真正的喜悅來對待一切,為甚麼就是沒有這樣正確的狀態呢?

想來想去,還是自己把人的一面的東西看的太重了,把自己的腰都壓彎了,把自己的思想也污染了──不能夠直接用大法來衡量一切,其實大法弟子在各行各業的都有,各種社會階層的也有,不是說有錢、地位的就如何了,關鍵是要看心性。

想得到人的認可是維護自己在人中的虛榮,想在人中擁有的各種社會關係是想得到人中的好處,說話吞吞吐吐、左右逢源的是怕得罪人從而保護自己,正因為自己執迷於人的一面,所以才導致自己的思想歪歪扭扭,不能夠直接的同化法,不能夠直接的用大法來指導自己的言行。

其實從法中明白,一切都是師父恩賜的。那麼為甚麼就不能夠真正的信師信法,把一切都交給師父,堂堂正正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要依賴、有求任何人的一面的東西。

自己最大的苦惱就是自己不能夠一步到位,直接按照大法的要求去做,經常是採用人的思維、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如果人的辦法可以解決就忘了從法中去找答案,經常是人的辦法用盡了,最後沒有辦法了,才去從法中找答案,才去按照大法的要求去做。這樣的思維方式,不知浪費了多少寶貴的時間和資源。

就像有的同修出現病業,老也放不下,最後到醫院檢查說是絕症,反而放下了,但是這個放下不是真正的從法理上直接明白的,是被現實情況逼迫無奈才放下的。嚴格的說,並不是真正自己明悟法理後過關的。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就是拖泥帶水的,表現在各個方面,因為這是一種在迷中得法後在很多問題上半信半疑的表現,就是放不下人的一面的思維方法,總是覺的自己的辦法好、自己的方法穩妥,就是不能夠直接用大法來衡量,直接遵照大法的要求去做。

師父說:「你們不改變常人那千百年來骨子裏形成的人的理,你們就退不掉人的表面這層殼,就無法圓滿。」[1]

遇事動的第一念決定了自己的層次和境界,第一念動的是人心還是正念也是人神之別,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真正的放下人心,改變人的思維方式,走出人,時時事事都用正念看問題。

現階段一點感悟,不妥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註﹕
[1] 李洪志師父的著作:《精進要旨》〈警言〉

[修煉人之間的理性交流,通常只是個人當時修煉狀態中的認識,善意交流,共同提高]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