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緊最後時間 參與大法日徵文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八年四月八日】由明慧編輯部發起的一年一度的慶祝「世界法輪大法日」的徵稿活動,已臨近最後時間了,我也是上個月最後幾天才把稿件郵寄到明慧網,得知有的同修處在後期的成稿中,有的正在趕寫中,也有的同修在猶豫中沒有動筆,還有的同修有這個心願,但又覺的文化低或沒得寫,白白的落下這麼一次眾多同修集中參與交流的機會,實在是很可惜的。

每年的「大法日」徵稿雖說都是徵稿,但每年是有所不同的,時間、收穫、提高的因素、修煉的內容、參與的同修等等。這次參與徵稿,我先是正念清除了安逸和麻木之心,由最初的猶豫到堅定的寫稿,開始準備寫時,了無頭緒,覺的要交流的東西很多,但都是不連續的片段,寫作的思路不夠清晰,靜下心來找找自己,是有應付和嫌麻煩的心,清除這些私心,本著對法負責,對同修負責的心態,心裏清淨了許多,最終完成了初稿,前後修改了幾次,把錯別字、不通順的語句、多餘的字詞等刪減規整,把定稿投給了明慧編輯部。發往明慧的那一刻,心想,不管稿件能否發表,我都用心參與了,我也是這次世界徵稿活動的一員了。

投稿完成後,一看錶已是凌晨兩點多了,關機睡覺。好像剛躺下一會,夢中竟被一陣喧囂的鑼鼓聲驚醒,那場面好熱烈,像在歡慶甚麼,以致睜眼醒來,耳邊還留有震天鑼鼓的餘音,這個點怎麼還有敲鑼打鼓的?寂靜的深夜,路上車都很少。頓頓神,再一想,噢,是師父在鼓勵我呢,在我世界的眾生來看,參與慶祝「大法日」活動,是神聖的,是萬分榮幸的,也許是件大事,大喜事,都在慶祝呢。

因為各行各業都有大法弟子在修煉,所側重的證實法的項目不同,因此明慧編輯在徵集文稿時,題材、內容,表現形式等,都儘量兼顧到不同行業的特點,選題比較自由和寬泛,目地是既照顧到同修選材的自主性、多樣性,又力求以不同文章及內容,不同題材和形式,多視覺、多方面的來證實大法的美好,以敬謝師尊慈悲救世的洪恩,表現大法帶給億萬人的福澤,以此紀念十九屆「五一三」世界法輪大法日,和法輪大法洪傳二十六週年。

落筆前,同修可能都有過這種感受,就是不知從何說起,甚至覺的沒有可寫的東西,但真正有心要完成徵稿的時候,寫起來竟如行雲流水,證實法中的一幕幕,一樁樁都躍然紙上,師尊的洪大恩德和對弟子的慈悲保護,常常一次次感動著自己,對「修在自己,功在師父」[1]真是有著至深的體悟。

循著修煉走過的路,就不難看到我們在師尊的看護下一步步成長和成熟的足跡,很多同修得法不久,身心變化都很大,身上原有的多種疾病消除了,心性提高的也很快,這樣的例子簡直太多了,各個煉功點都有,就說說我們點上曾經的一對冤家對頭變成一對好同修的故事吧。

在邪黨打壓前,我們的煉功點在城鄉結合部,當時點上有兩名同修,之前曾因一些個人糾紛鬧得面紅耳赤,積怨很大,互不相讓,要不是修煉,兩家關係可能一直都不會改善的,甚至走向更不好的地步。

一天,這名早得法的同修,修煉後主動來到那名還未修煉的同修家中,那名同修起初以為是來幹架的,擺開架勢要應戰,沒想到,這名同修笑呵呵的說:「今天我可不是來跟你吵仗的,現在我學大法了,修煉了,師父要我們甚麼事要多找自己,看看自己哪裏做的不對,多為別人著想,所以今天我是誠心跟你和好來的。」

說著,兩人坐下來,同修與她推心置腹交換了意見,消除了隔閡,那人看到大法竟有這麼大的威力,這麼好,頃刻間讓人冰釋前嫌,心想,這一定是個正法門,是個好功法,我也去煉,不幾天,那名同修也走進了煉功點,就這樣,在大法的感召下,當初的一對冤家對頭成了一對要好的同修,都在大法中精進著,兩人以法為師,證實法中也配合得很好,做了許許多多講真相救人的事。

還有一位年輕的同修,修煉前婆媳關係很僵,修煉後同修一改往日的面孔,完全用善心對待婆婆,生活上處處關心照顧,深得婆婆的歡心和誇讚,修煉前後判若兩人,以致婆婆見人就誇兒媳,笑著說:「變了,變的太好了,我也托法輪功的福了。」

正如明慧編輯部在本次徵稿中說的:「無論是在家庭、生活、工作、大法項目中,遇事都對照真善忍大法,向內找自己的不足,努力提高心性境界;善良的言行發自內心,不在意更不炫耀自己的善良,可是大法弟子每天在待人接物中的心態和舉止,都和修煉前或者和未修煉的人有著很大的區別,無可計數的善良的心態和言行本身就是對大法修煉的證實。」

修煉後道德的昇華體現在日常行為的方方面面,同修之所以覺的沒甚麼可寫,就是覺的類似這樣的事在同修中太多了,好像不值一提,其實我們的心性就是這樣一點點提高上來的,我們的修煉也是這樣一步步昇華上來的,這是我們內心實實在在的變化,沒有任何外在強求的形式,是大法修煉中自覺自願的行為,是修心向善無私為他的心性提高的真實寫照,無數個在法中實修的個例繪就了一幅幅斑斕的圖畫,串並起修煉路上一副副光彩的珍珠。

讓我們拿起筆來,記錄下我們走過的路,經受的一切,留下這段修煉的記憶吧。

註﹕
[1]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