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長春市鄭煒東被非法批捕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四日】(明慧網通訊員吉林報導)長春市法輪功學員鄭煒東10月12日在家被綁架,非法行政拘留15天之後,10月27日他被劫持到長春市第三看守所,於11月30日被長春市南關區檢察院非法批捕。

10月12日上午,鄭煒東下樓倒垃圾時,被幾個便衣警察突然圍上來,限制了他的人身自由,其中一個便衣說,你還煉不煉?鄭煒東未加思索,脫口而出:煉!於是幾個便衣就搶走了他的手機和鑰匙,並脅迫他上樓,看著他們抄家。便衣警察從他家中抄走的物品也沒有列出清單。

鄭煒東,1969年11月出生在吉林省東豐縣,從小學習優異,父母對他寄予很大期望。大學畢業後,在吉林電子信息高級技校作教師。法輪大法在中國大陸洪傳那幾年中,鄭煒東與妻子沈劍利一起修煉法輪功,修心向善。

1999年7月,江澤民集團開始迫害法輪功後,他們夫妻倆受到了很大的壓力。因傳遞法輪功的真相資料,2002年3月,鄭煒東被長春市南關區法院非法判13年重刑。鄭煒東先後被關押在因迫害法輪功學員而臭名昭著的吉林省吉林監獄和吉林省四平市石嶺子監獄,並受到殘酷迫害。在吉林監獄,鄭煒東被暴力逼迫「轉化」(就是放棄信仰),被上抻刑,渾身傷痕累累。他被轉監到四平監獄後,被逼迫做奴工,因積勞成疾曾患上肺結核。2013年出獄後,他一直處於沒有固定工作狀態,僅憑做課外輔導教師為生。

鄭煒東的遭遇,還只是他家遭受的磨難的一部份。他的妻子沈劍利可能遭受了更加邪惡恐怖的迫害,但是,在沈劍利被迫害致死的十多年後,她被迫害的細節、真相依然不為人知。

鄭煒東妻子,沈劍利,1969年10月出生在吉林省長嶺縣。她是數學專業碩士學位,是吉林大學南嶺校區應用數學系的教師。1999年7月以後,也因煉法輪功,學校強迫她「轉化」放棄信仰,沈劍利不放棄。學校就不讓她講課,長時間限制她人身自由強迫她做所謂的「反省」,並強迫把她連同她的4歲的小女兒一起,送入專門迫害法輪功學員的洗腦班。這時鄭煒東也已經被關進了看守所。後來,沈劍利帶著女兒從洗腦班走脫,母女倆從此流離失所。

2002年3月6日,在鄭煒東被非法庭審的當日,同時被非法庭審的法輪功學員有十多人。當時在南關區法院門口,聚集了大量的警察和便衣。也有很多法輪功學員在法院門口圍觀。沈劍利也來到了這裏,她想要更靠近法院門口,可能是希望警車送鄭煒東進出法院時,她能看上鄭煒東一眼。沈劍利就把小女兒交給身邊一個熟人手裏,說,你幫我看一下孩子,我到前面看一看。誰也沒想到,從此沈劍利再也沒有回來。

後來聽被關押在長春市第三看守所的人說,沈劍利被關押在三看,在沈劍利一次被提外審之後,再也沒有回到看守所。但是,官方一直沒有給家屬通知說明沈劍利的去向或狀況。直到一年後,家人還在往三看給沈劍利存錢和衣物。一年多以後,家人才從小道消息聽說,沈劍利已經死了,但到底發生了甚麼,到現在也無從知曉,沈劍利的骨灰和遺物也不知去向。向公安局和看守所詢問,得到的答覆都是一問三不知。

鄭煒東和沈劍利的女兒,最後一次和媽媽在一起時,只有4歲。從那以後的半年多,小姑娘輾轉經過二十多家好心人的照看,才和爺爺奶奶聯繫上,才被接回了東豐縣老家。到東豐縣不到兩年,鄭煒東的母親就因積鬱成疾,於2004年10月去世。後來的十年間,家裏只留下年老體衰爺爺和年幼的孫女相依為命。

鄭煒東和沈劍利一家所受到的迫害是邪惡的、殘酷的,是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都不能接受的。況且,他們是修心向善的好人,不僅沒有做任何錯事,沒有傷害到任何人,還向世人弘揚教人做好人的法輪大法,在那麼大的壓力下向人傳播「真、善、忍」的法理。這樣的好人,是維護社會穩定的中堅,是鄰里、同事、學生的楷模。可是,在中共統治的中國大陸,這樣的好人,卻隨時可能成為階下囚,可以被隨意的綁架、抄家,隨時可能被失蹤,甚至被活摘器官,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這樣的事情不應該發生,鄭煒東不應該被再強加迫害,所有法輪功修煉者都不應被迫害!中共江澤民流氓集團發動和維持的這場群體滅絕性的迫害,給上億法輪功修煉者和他們的家人帶來巨大的苦難。同時,這場對無辜好人的迫害也使中國的法制越發黑暗,也使中國社會的道德越發淪喪。所有的中國人都是這場迫害的受害者,試想一想:不讓做好人、做好人遭迫害、講真話遭迫害的社會,可不可怕?你願意你的孩子生活在那樣的社會嗎?

中國百姓希望中國的法制能夠更加健全,公安警察、檢察官、法官等執法人員都能遵照維護善良、公平、正義,儘快從中共江澤民集團的操縱中解脫出來,抵制邪惡的指使,做自己的主人,找回公檢法司人員應有的尊嚴,給子孫後代開創一個公平、正義的生活環境。

關於鄭煒東、沈劍利遭受的迫害,請見明慧網相關文章《吉林監獄以固定床酷刑進行暴力洗腦》、《神州浩劫(二):七位年輕大學教師之死》、《大法弟子沈劍利被迫害致死之謎》等。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