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煉法輪功 夫妻重歸於好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十二日】一九九六年我開始修煉法輪大法。在這之前,我和丈夫經常吵架。丈夫性格急,脾氣暴躁,一看不順眼、不對心思就發脾氣,而且說一不二。而我性格懦弱,愛生氣。女兒經常問我:媽,爸爸今天回來嗎(倒班)?我說:不回來。女兒就拍著手高興的說:太好了,今天「閻王爺」不回來。為此,我們結婚七年來,經常吵架、冷戰,我常常哭腫了眼睛去上班,離婚就自然掛在嘴邊上了。

一天,有位同事和我說:你看看這本書(是《轉法輪》),你就不生氣了。我不信,說:看看這本書就不生氣了?拿來我看看。就這樣,我看了,而且是越看越相信,越看越愛看,知道了許許多多不曾知道的事情。從此,我和大法結緣了。

一、包容忍讓,修去爭鬥心

師父在法中講:「你是承受了很大的痛苦了,所以你自身的業力也要得到轉化。因為你付出了,承受多大,轉化多大,都變成德。煉功人不就要這個德嗎?你不就兩得了,業力還消下去了。他要不給你製造這樣一個環境,你上哪去提高心性呢?你好我也好,一團和氣坐那兒就長功,哪有那個事啊?正因為他給你製造了這樣一個矛盾,產生了這樣一個提高心性的機會,你從中能夠提高自己的心性,你這個心性不就提高上來了?三得。你是個煉功人,你心性上來你功不就上來了嗎?一舉四得。你怎麼不應該感謝人家?你心裏真得好好謝謝人家的,確實是這樣的。」[1]

學了師父這段法,我明白了:原來丈夫是幫我消業、積德、提高心性、長功呢,讓我一舉四得,我應該謝謝丈夫啊,我怎麼還能生氣呢?再說也許我前生對人家不好呢,現在趕緊還債,還完了就好了。想開了,釋然了,我整個人就輕鬆了,他再對我喊、指責我,我就笑呵呵的說:啊,我沒做好,下次注意等等這樣的道歉話。丈夫看我這麼說,也就不吱聲了。

隨著我心性的提高,和丈夫的爭鬥之心也就越來越淡,我倆的關係也就越來越好。現在我們家再也聽不到吵架聲了,有的只是關心、關愛,和睦的相處。他的朋友們說:現在嫂子變的這麼好,肯定是跟嫂子學的這個功有關。我說:對,就是我學了法輪功才變的這樣的。

二、先他後我,修去自私自利的心

師父講:「比如有人搶了別人的東西,有人打了人,這是人想在利益與精神上強得,就不會想到給予補償,但是這個宇宙它會強化得者給予補償,不想失也得失。怎麼失呀?你這邊打了別人,欺負了別人。或者是佔有別人的甚麼東西,那麼你得到了多大,你在另外的空間裏自身的範圍之內要飛走多大的德給對方,而這個德可以換成利益與錢財。也就是說人被迫失去了東西,對方就要給予補償。」[2]

學了這段法,我明白了不失不得的理,拿多少利就得給人家多少德。我是煉功人,我才不執著物質利益這些東西呢,我要的是德,我要的是層次的提高,因此我逐漸改變了對利益的追求。

丈夫單位效益比較好,年節時常常分很多年貨、洗滌用品,我都和丈夫說:把這些東西拿你家去過年吧,我家不用;有時我家包餃子、包包子,我就對丈夫說:給咱媽拿去點吧,以前總給我們拿,現在她包不動了,該是我們回報的時候了。有時丈夫也要給我媽拿,我就說:不用了,我姐在家,能包。

丈夫經常到外地出差,總要帶回一些土特產品給他母親,我就說:拿吧,孝順父母我支持,應該的,都是給自己積德。現在丈夫有甚麼東西也經常想著給我媽拿,尤其是逢年過節、過生日,都捨得花錢。丈夫常常誇我,說我人好、心好,對他、對他家都好,周圍朋友媳婦誰也沒有我好。我說:這都是學法輪功學的。丈夫說:你學吧,我不管你了。

一大家人認同大法 和睦相處

我每天下班就捧著書背,丈夫自己在廚房做飯,飯好了,就喊我吃飯。到我學法煉功的時間,就提醒我:你該煉功了。

隨著學法的深入,我對丈夫的利益之心放下了,我們倆和娘家、婆家的關係都處理的非常好。婆婆說:我們上你家去,我們仨一起學法。我說:行。我和丈夫說:咱爸要上咱家來,我就給他們放師父講法錄像,只要他認真聽,保證咱爸的病(腦血栓))好得快。就這樣,我們家的學法環境打開了。

有一天到婆家串門,我給大家放師父講法錄音,公、婆、小叔子都坐在沙發上聽,丈夫進來了,也聽一會兒。現在公婆自己在家也聽師父講法錄音。公公患腦血栓、小腦萎縮,現在自己能站起來、走步了。

丈夫原來是不讓我在自家、在他家人或外人面前提法輪功的,現在也不管了,有時他身體不適,我告訴他念「法輪大法好」,他也同意了。有時丈夫遇著不順心的事,我就用大法的法理去開導他,他說:你說得對,我心情舒暢多了。

回想起以前的日子,經常是在生氣、鬱悶、冷戰中度過,而且一生氣就吵著離婚。現在由於大法的法理在我的心中生根發芽,雖然有時還會有點矛盾,可再也不提離婚了,而且心性越來越好,我們倆也越來越和諧了。是法輪大法讓這個已經分裂的家庭和睦如初,大法使我的家庭變的和睦了,我由衷的感謝大法!感謝師父!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2] 李洪志師父著作:《各地講法一》〈新加坡佛學會成立典禮講法〉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