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怕心面對面講真相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七年三月十日】現在回過頭來看自己講真相救人的歷程,就是逐步修去為私為我和怕心的過程,就是逐漸修出慈悲心與正念的過程。

我被非法抓捕以後,惡人一直企圖把我往拘留所、監獄裏推,但是因為體檢報告單寫著重病(我曾求師父救我)和年歲大──七十歲了,所以拘留所拒收。但是,惡人不甘心,拉我到另一家醫院複查,企圖否定上一次的檢查,第二次結果還是一樣。當然,那是假相,因我真實的感覺還是很正常的。這樣在取保候審後我回到了家。

回到了家,我按大法的標準衡量自己,向內找,在過關中修去人心,歸正自己。靜心的多學法、學好法、發好正念,感到最難做的就是走出家門,去找人講真相。剛開始每天講真相,很少有人三退,救不了人。他們不願聽我講,緊張害怕,甚至反感。不會講,我就學著資料上介紹的同修如何講,效仿他們的講法去做,每天堅持,講不好也出去講。最後感到心理壓力太大,救人的事太難了,自己不行,就有一個月沒出去。整天在家裏學法、煉功長時間抱輪和發正念,寄希望於能增長威德,為以後能講真相救人做鋪墊。

師父告誡弟子:「大法弟子保證每天的修煉是必需的,講真相、救人是大法弟子的使命。在走向圓滿的路上,兩者缺一不可。」[1]對照師父的教誨,我知道閉門修煉是錯的。

但是,我走出去了卻救不了人,真是無路可走,憋在家裏心煩意亂,但是正念的底限還在,我深知自己遲早會做好救人的事,這一寶貴的一念猶在,才有實踐今日救人的大願。

在我徘徊無助之時,一位老年同修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她說:我給你當梯子,踩著我肩膀上去。甘心讓我踩她肩膀的同修卻是個年近七十歲的身體殘疾的老太太(她一隻眼失明,曾經癱瘓在床,現在腿有些不靈便,還是文盲,只會寫幾個三退者的化名)。這位同修身殘志堅,每天堅持講真相,講退的人數每天都有十至二十人。

第一天在大商場裏講真相,我認真的觀察她的狀態和心性,一切都是平和、自然、慈悲,她和別人溝通都沒有特別的激昂,或義憤時情感的宣洩,言者在笑,聽者也有微笑,笑中散發著大法弟子的無量慈悲。我在她旁邊配合著發正念。

與她相比,我講真相時,從頭至尾心都是怕。而她卻沒有一點點的怕心,她沒有文化,但人們愛聽她講的真相,還稱讚她學問大,事後她也不記得對世人說了甚麼。我呢,老高中畢業,又教過書,自恃能說會道,但和陌生人講真相時,常常找不到合適的話。她說,我講不好,師父加持我,給我智慧;而我呢,拿出吃奶的勁,也沒有靈感。她有正念、膽量,善意的和世人溝通,發現人的長處,順著人的喜愛去講,能啟發人的善念;而我不願與人溝通、內向,所以勉強說出的話,人家不願聽,講出的真相被聽者質疑,甚至厭煩。歸根結底她沒私心,沒有怕心,只想多救人,搶時間救人,慈悲心強大,正念足。師尊講:「慈悲能溶天地春 正念可救世中人」[2]。而我呢,懷著一個為自己圓滿而講真相救人的心態在做,就是人在做。

師父講:「氣與氣之間沒有制約作用。人在高層次中修煉的時候出功了,發出的是高能量物質,這確實能夠治病,能夠制約病,能夠起到抑制作用,可是卻不能夠根除。所以真正能治病,得有功能才能夠徹底治病的。」[3]因為我有私心、怕心,那就是常人,和人一般高,救不了人,只有不帶人心,心懷慈悲講真相,才能啟迪人的善念、才能真正的救人。

明白了法理,後來講真相中我逐漸修去怕心、私心,樹立起只想救人的純淨、慈悲的正念,不再向外去求了,只從心上修。之後的幾天裏,我獨自一人騎自行車每天來回三、四十里的奔波,救人的收效一天比一天好。前二天,每天都是講十來人,勸退了四人。第三、四天,每天講十來人,每天勸退六人。第五天勸退了五人。每天外出一路發正念,清除干擾世人得救的邪惡因素,衣著整潔面帶微笑,救人中出現問題及時向內找,在法上提高心性,努力在不間斷的每天必行的救人中修出純淨的正念,用洪大的慈悲心來救人和鏟除邪惡因素。

這五天裏,我在很多方面突破了原來的觀念:比如說遇到身強力壯的人,也敢講了;以前為了避嫌,很少對婦女講,現在講了之後發現她們更善良、單純、更容易接受真相;以前黑天以後不講,對人有戒備心。現在負面思維基本消除了,過程中找出了歡喜心、顯示心、疑心(用感覺判斷可救不可救的人),這個人一搭眼若有猶豫不決的心理就和那個人錯過去了。救人的機緣是一瞬間,遇到就是緣份,就是用正念慈悲去講,遇到疑問、不理解,決不放棄,再發正念一定要救了他,成功是在不懈的努力中得來的。因此只有敢講,智慧的講才能清除謊言,說清道理,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世人誤解、猜疑、敵視一切的不善的心態,才能引出世人心中那一弘甘甜的清泉。

我把這一段經歷寫出來,是希望今後的日子裏會更加精進。我與那位老年同修都有一個夙願:只想多救人,最後能登上師父的法船就足矣!

註﹕
[1] 李洪志師父經文:《提醒》
[2] 李洪志師父詩詞:《洪吟二》〈法正乾坤〉
[3]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