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風波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七年二月十九日】二零一五年八月二日晚間九點多鐘,沒出去打真相電話,發完正念,就睡了。突然孩子叫醒我,說樓下叔叔(一位同修的丈夫)的電話,我迷迷糊糊的接過電話,說是要從我這兒借錢,當時以為他兒子家要生小孩了,最多也就一萬足夠了,正好手裏有一萬,也沒多問,就答應了。結果說要借四萬,是為了辦工作。我以為是交單位幾萬元錢,就給辦退休了呢,也沒多想,也答應了。等到第二天早晨他來取錢時,一問才知道是托關係走後門辦工作送禮用。我為難了,不借吧,已經答應了,借吧,明知道師父法中已經講了,「還有一部份人,不能在修煉中去掉在常人中養成的拉關係、走後門的惡習。」[1]不該借,猶豫了片刻,和同修的丈夫說(因為他也看大法書):「大法弟子不該走後門,不該借你呀(而且姑娘和女婿頭天晚上都不同意借)。」我看他也不走,最後他說:「姐,也就借個十天半個月,不行就給你拿回來。」

看到他那為難的樣子,心想挺大個男人能張嘴從我這兒借錢,咱得讓人家閉上嘴呀。完全用了人的理,不是站在修煉人的角度,用法來衡量該借不該借。姑娘看我執意要借給他,也知道我的存款是定期,就把她才存不久的錢取出三萬,加上我的一萬,給同修的丈夫拿走了,也沒寫借條。

一個月過去了,兩個月、半年過去了沒有還錢的音信。姑娘一次又一次的埋怨、數落、責備我。我深深的知道是自己做錯了,是自己的人心造成的,找自己的人心吧。面子心、感情用事的心、憤憤不平的心、爭鬥心(我姑娘家剛搬來時,滿屋是東西,床、櫃都沒有安裝,同修的丈夫上來幫我們安裝,只安了一半,同修就上來執意讓丈夫和她去買菜,我們家人都看出來是不讓幫我們安了,心裏不太舒服,我和姑娘也都有這樣的人心,是看在他叔叔的面上,曾經幫助過我們,同修家那麼多姐妹沒有人借給她錢,我們借給你,讓你看看我們的為人處事),為名的心、讓人家說好的心。只是浮於表面找,並沒有深層去找。

此期間,孩子家還房子貸款、想要買車,我家裝修房子,我去要過幾次錢,他們說收禮的人回話了,事情辦不了把錢退回來,但人在外地,不回本地就還不了錢。最後一次找同修說這事,同修說:「我們姐妹家都沒有錢(其實不是),我的路得走正,我也不能借錢。」言外之意,就是你路沒走正,收禮的人甚麼時候還給我們錢,我們甚麼時候還你。

回家我這心直翻騰,借錢還借錯了,這是哪輩子欠的?轉念又一想,師父講法說過人的理是反的,誰也別怨了,不怨孩子,不怨同修,就怨自己不聽師父的話,又一想,怨自己這不也是怨心嗎,自己也不怨。師父說:「摔了跟頭也不要緊,你知道怎麼爬起來」[2],師父的法點悟我知道了怎樣爬起來,那就是向內找,不管誰都原諒,寬容。師父還說:「是你的東西不丟,不是你的東西你也爭不來。當然也不是絕對的。要都是那麼絕對,也就不存在人做壞事的問題了,也就是說它也可能存在著一些不穩定因素。但是我們作為煉功人,按理是由老師的法身在管的,別人想拿你的東西可拿不動。」[3]我悟到我不能陷到具體的事當中,又增添新的執著,那就是上了舊勢力的當了。我要跳出來,把心一放到底,一切都交給師父。還不還師父說了算。

我這心剛平靜幾天,姑娘那邊就追問這錢怎麼還不還,往起勾這顆心。這一年的時間,放下了又起來,起來又放下的,真是剜心透骨哇!直到有一天,我就在想:他怎麼也輪不到從我這兒借錢哪?原來根本不認識,只是同修關係,到底是衝著我哪顆心來的哪?是不是我也存在拉關係走後門的惡習哪?這一找不要緊,一下子找到了隱藏很深,都根本意識不到的邪黨毒素,拉關係走後門的東西在我這簡直是形成自然了,骨子裏都是,根深蒂固了。

記憶中小時候沒見過我父親幾次,大躍進那個瘋狂年代父親為邪黨沒日沒夜的幹,累了一身病。我從十三、四歲,就拿著父親寫的條,到處辦事,縣大院也敢去。只要看到我父親的名字,沒有辦不來的事。

幾十年養成了辦任何事都想找熟人的變異心理。這種變異心理隱藏著諸多的人心,如:買個菜到認識的那兒買,挑點好的、大的、稱高點。佔便宜的心、怕被騙的心;理個髮也要找認識的人理,理的細心點、價格低點;無論做甚麼,首先想到找熟人,整個日常生活中浸泡在拉關係走後門、套近乎、怕吃虧、佔便宜的惡習中,卻不自知。完全是為私為己的,和師父的法修成無私無我,完全為他的生命是對立的。覺的心裏很慚愧,覺的對不起師父,同時對不起借錢的同修,給同修造成了壓力和傷害。

就在寫稿時才認識到,如果沒有借錢的事,我是不會深入的找自己,在自己身上還有這麼嚴重的邪黨毒素和人心的執著,這方面根本沒有修。儘管師父多次講解體邪黨文化的法,但自己並沒有重視。同修家借錢,才使我認識到為甚麼拖了一年多才還,是我沒有認識到啊,師父著急呀!

在我認識到這些之後,不久錢就還了。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三》〈甚麼叫助師正法〉
[2] 李洪志師父著作:《二零零三年元宵節講法》
[3]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