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動和埋怨到主動去圓容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七年十一月六日】師父說:「他的事就是你的事,你的事就是他的事」[1],師父說:「群雄集結洪流中 階層行業不同工 大法弟子是整體 助師正法阻邪風」[2]。

下面說說我在與同修配合中修心提高的一點體會。

配合外地同修到黑窩發正念 暴露自身不足

今年上半年,一外地同修多次到我們所在城市的省女子監獄會見她被非法關押的妹妹同修,因此我有時隨同修們去監獄附近發正念。過去因為營救同修需要,協調同修會安排我到黑窩近距離發正念,我心裏常常不太情願。這次外地同修正念不強,到了監獄,話傳遞不上去,有時被接待的警察訓斥,常常是會見不成。一次,因為其妹妹同修被監獄迫害的很厲害,她去探看妹妹,並打算為妹妹申請保外就醫。經過一番爭取,她好不容易見到了獄長,要求釋放妹妹,監獄沒有答應。

那天,我們在監獄門口發正念,等了大半天,這個外地同修出來了。我們問她妹妹在獄中的情況,她竟然說:我忘了問了。看到她的反應,我不由得生出怨氣,瞧不起她,而且怨協調同修,怎麼弄這麼個人辦這事來了,白白耽誤大家的時間。

於是,我就和協調同修抱怨:這樣發正念,耽誤學法、講真相的時間。實際心裏就是認為耽誤了自己的時間,沒有意識到營救同修的事也是修煉,配合近距離發正念的過程,正是修掉自己私心的過程,沒有把整體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沒有把同修的事放在前面。這種心理實際上是為私為我的,但當時自己並沒有悟到。

外地同修積極配合營救本地同修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們大組學法的一位同修去外地探親,貼不乾膠時,被那裏的警察綁架。因為這個同修住的離我家很近,得知消息後,當天晚上,我陪協調同修去那位同修家與家屬交流營救之事。家屬同意請律師,當時協調同修就與律師取得了聯繫,律師表示明天就可到達被綁架同修的所在地,而且家屬也要動身去那裏,到相關部門要人。

可是律師和家屬到那座城市,我們也不在那個城市,兩個城市之間遠隔千里,怎麼安排事情呢?我們十分需要那裏同修的幫助。很快那個城市的同修向我地同修回覆:明天可去機場接律師和家屬,並與家屬去公安局要人。

交流完此事回家,已是午夜一點多了。外地同修的熱情、正念、整體意識,使我很受感動,不由在心裏感歎:外地同修真正做到了師父說的「他的事就是你的事,你的事就是他的事」[1]啊。

這樣,外地同修接待律師,配合家屬要人。我們當地同修也都自覺承擔相關事宜,有的長時間發正念;有的給相關部門寫真相信;有的給被關押的同修寫信,請律師給同修帶進去,鼓勵同修。大家都不針對被綁架同修指責,而是每個人向內找,找自己的不足和對同修出事的負面想法,清除它們,並正念加持同修。很快律師接見同修後,帶出消息,被非法關押的同修正念很強,並讓我們繼續發正念幫助她。

期間家屬在外地一直和我地協調同修保持聯繫,當家屬苦惱時,協調同修鼓勵她:能救你親人的是大法,是我們師父,你就誠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吧。家屬很配合,整宿都念這九字吉言。

由於外地同修的有力配合,兩地同修形成堅不可摧的整體,令邪惡無空可鑽,被綁架同修在看守所裏正念很強,一直在向他人講著真相。一個月後,在師父的呵護下,被綁架同修闖出牢籠。

這次營救同修的過程,身邊同修的表現特別是外地同修的配合,實實在在觸動了我。想起前一階段到監獄近距離發正念的經歷,我的爭鬥心、妒嫉心、怨恨心、瞧不起人的心還有不修口的毛病,真令自己汗顏。這麼多年學法、修煉,我並沒有把法真正學到心裏,還是舊宇宙為私為我的觀念,不修自己修別人,而需要提高的正是自己啊。

再到黑窩發正念 主動圓容配合

由於意識到從為私為我的舊觀念中跳出來,才能向無私無我、為他的生命境界邁進,我就主動配合,圓容整體所需。

最近,為使律師能順利會見在看守所被非法關押的同修,我去看守所近距離發正念。律師從外地趕來,提前一天到,沒能及時通知持有當事同修簽字委託書的同修。一大早我們就到了黑窩,律師到了之後,因拿不到當事同修的委託書,無法會見。

等到十點半了,那位同修還沒到,得知是因為這個同修不看手機,不接電話,還不知道律師來會見的事呢。我沒有了怨心,而是靜靜的給這個同修主動發正念,清除干擾,跟她的主元神溝通,讓她快看手機,並請師父加持。十一點三十分,她終於匆匆趕到了,還好律師可以下午會見同修了。

因律師會見完同修,要去法院閱卷。我們下午又去法院發正念,律師四點多趕到法院,法官對律師說:原定明天開庭,(由於律師介入)只好推遲了。我們很欣慰,律師可以當庭為同修做無罪辯護了。

當天到家已經是晚上七點多了,從早到晚十二個小時過去了,回想這一天,雖然不順利,但我的心沒有波動,沒有像以往那樣抱怨,沒有牢騷,這樣修心真的是很美妙。

謝謝師父在這個過程中,讓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提升自己。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各地講法二》〈二零零二年華盛頓DC法會講法〉
[2] 李洪志師父詩詞:《洪吟三》〈助師〉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