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去自卑心

Twitter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七年十月十八日】我是二零一二年十二月開始修煉法輪大法的新學員。下面我就把自己在工作中修去自卑心的經歷寫出來,和同修交流。

因為警察的騷擾,我辭去了上一份由同修介紹的超市收銀工作,並開始尋找下一份工作,剛開始的時候,因為自己太自卑,不敢去找一份薪酬和工作時間都符合自己希望的工作,心想:我一個大學畢業生不敢找工資高的工作,那麼我就找一個打掃衛生的工作總可以吧。相由心生,熱心的同修馬上幫我找到了一個賓館的客房打掃工作。說實在的,我並不覺的這個工作低下,但是超強的勞動量,再加上自己一般都是做辦公室工作的,一下子適應不過來,還有工資也不是太高,對做證實法的事一點幫助也沒有。工作時間雖然還行,但由於自己從心底裏不太認同這個工作,幹了不到一個月吧,還是決定辭去這個工作,但是因為領導對我很好,我感到很對不起她們,所以我去結算工資的時候,都不好意思,只是不停的跟人事和財務說抱歉。

就這樣我再次失去了工作。我坐在電腦前,開始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是甚麼,為甚麼會落到這種地步呢?我現在甚至不敢出去見人了,害怕見每一個人,我知道這是自卑,是焦慮症,在當今的社會中恐怕這是很普遍的一個現象,有的人甚至還為此得了憂鬱症。這種性格的人很能忍,但有時過了還會走極端,每年有那麼多自殺的人,好多是這種自卑心嚴重到極限了,就發生了這些令人痛悔的事。我現在別說出去講真相了,生活上都要危機了,我意識到我必須要改變自己,去掉這個心了。

師父說:「人要返本歸真,這才是做人的真正目地」[1]。那我們就必須要去掉所有的執著心,自卑心這麼強烈的執著心,我不該放下嗎?當然要去掉它!當我下定決心要去掉這個心的時候,以前的一幕幕讓我難受,而且我最不願回想、拼命想避免的畫面開始出現在我的腦子裏:有一次去面試,負責人讓我們面試的人計算虛擬收入的金額,我拿了一張紙勉強算好後,去見面試官,他面無表情的瞥了我一眼說:「別發抖啊,別緊張。」搞的我面紅耳赤,很不好意思。結局可想而知。又有一次,我應聘通過了初試,結果等我準備好好幹的時候,卻收到了人事部的電話通知,讓我明天別再去上班了。還有一次,那次是面試通過了,領導也對我很好,但是因為還在試用期,我心裏老是忐忑不安,總怕被辭退,有一次,老闆叫我去談話,我還以為老闆要炒我魷魚呢,緊張的發抖。

回憶這種場景是很令人痛苦和不舒服的,就像自己在社會中受到了傷害,自己獨居一隅,自我療傷。身上的傷口好容易結了痂,成了傷疤,但因為時時發作(生活上遇到的不順心的事,不只是工作的失意,還有情感的背叛,親情的疏遠等等,因為沒有徹底放下它,所以會時時痛苦),現在為了徹底醫好它,就必須要把這個傷疤揭開來,再上藥,才能徹底治好,可是有幾個人能有這種勇氣,就像關公刮骨療毒,那份痛楚是可想而知了。

師父說:「人在這個世間上他只享受著生活過程中給人帶來的感受。我這個說法比較準確了。甚麼意思呢?人覺的自己在主宰自己、我想幹甚麼,其實是在後天養成的一種喜好中的習慣與執著,在追求感受,僅此而已;而真正起作用要幹甚麼的背後因素,就利用著人的習慣、執著、觀念、慾望這些東西在起作用。真正的人體就是這樣,只享受著生活過程中帶來的感受,給你甜的你知道甜」[2]

為甚麼有的大法弟子不敢向內找呢?其實是不敢面對自己內心的傷處,失去這個執著心本身並不可怕,相反是好事,可怕的是不敢真正去面對它,怕再一次受到傷害,人其實都是喜歡追求幸福和逃避痛苦的。

一邊強忍住心中的痛苦,我開始了向內找,一遍遍回憶著這些令我痛苦、難受的場面,把那種當時遇到的尷尬、嘲笑,甚至絕望和焦慮再一次毫無保留的又體驗了一遍,就像傷口被重新撕開,但我還必須要強忍住,有好幾次我都想中斷這些回憶,但還是忍住了。等這個痛楚過後,等我的心開始平靜下來後,我審視這個「我」:「我」不敢去找合適的工作是因為害怕甚麼呢?一個聲音回答我:是因為我怕被拒絕。為甚麼怕被拒絕呢?往下找是怕不被人承認和接受。小時候,因為家庭的影響,很少被讚揚,只是經常被嚴厲的父親責罵,所以就養成了事事必須追求完美,做的不好,就會心裏不安,怕被罵,活的相當累。因為沒有得到被承認和接受,所以就憂慮和焦急,然後就是不自信,儘管我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曾經做到一家酒店的財務經理,但因為我不想造假(因為公司要投資,經常要做一些假的報表來貸款,儘管銀行工作人員心知肚明,幫助企業造假,但我心裏總是過不了這個關),就得了人所說的焦慮症吧。怕不被人承認和接受,那麼就不能得到想要得到的,總而言之是為了自己的那點私心,不是利益就是情感的溫暖。

我開始質疑自己以前在人中得到的經驗:我問自己,一定要被別人接受才行嗎?如果大家做的都是錯的,即使大家都接受我了,那我良心上也過不去啊!師父說:「有人說你好,你不一定真好;有人說你壞,你不一定真壞,因為衡量好壞的標準都發生了扭曲。」[1]就比如這個真、善、忍的真吧,現代社會人們處處撒謊和造假,早就讓人們習以為常,這個「真」哪還有啊?但撒謊和造假本來是真的不對啊。

還有別人為甚麼不能拒絕你呢?你很偉大嗎?你怕別人拒絕,就不會被人拒絕嗎?別人拒絕一定可恥嗎?就像人有生老病死,你不想死,可是到壽了,不死也不行啊。師父講:「我們修煉人講隨其自然,是你的東西不丟,不是你的東西你也爭不來。」[1]一切都是有因緣關係的,人的命運是早就安排好了的,不會因為你擔心和不擔心就不出現的。

我意識到自己在人中養成的觀念,還有自己所謂的經驗,不一定是正確的,師父的法更是震撼了我:「而這些所謂的經驗就形成了人的思想觀念。人覺的碰到問題我只要這樣處理就能處理好,那麼久而久之固定的觀念這樣形成了,很多事你覺的處理的很好了,可你自己卻沒有了,你自己已經去睡覺了。生活在常人社會裏的你,你的肉身被這些後天形成的觀念主宰了,做這事、做那事,一天稀裏糊塗,就是這樣過著日子。而這些觀念都是為了維護你不受傷害而產生的」[3]。我不斷的重複讀著師父的講法,感覺真是只有師父講出了這個人活著的本質,太偉大了。

痛苦的高峰過了後,我開始平靜下來,從法理中,我更知道了,我所遇到的這些磨難都是自己以前造下的業力,你能去掉它,才能使你的心性提高上來。你不找到它,不去掉它,那就昇華不上來,帶著這個包袱是上不了天的,修不好自己,就更做不好三件事的。漸漸的大法的法理在我腦子裏不斷的充盈,逐漸的代替了我原來的不好的觀念。我覺的自己的心已經徹底平靜下來了,再也沒有了那個焦慮和擔心了。

平靜下來的我開始從內心深處問自己,到底要的是甚麼:我想找一個能用自己專業特長的、不造假的工作,也不那麼太累,還能有時間做三件事的,工資不要太高,我知道太高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壓力,我不再為了找工作而找工作,把它當作是一個修心的過程吧,不再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漫無目地的去找工作。如果不被錄取,那也不代表我的能力不行,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適合我的,就像找對像一樣,姻緣所定,只能有一個人跟你牽手走過漫漫人生路,真的沒必要擔心的。

放下了這個心後,我開始在網上找適合我的工作,對能不能錄用根本不再去想了,能被錄取最好,不被錄取也沒關係,我就多做三件事,反正是我的不丟,勉強去求也求不來。就在我去掉這個心的第二天,就有一家公司通知我去面試,然後第三天就上班了,我還沒緩過勁來呢,怎麼可能這麼快呢?心裏還想著是不是公司是騙人的呢?直到真正上班後,我才相信這是真的,我真的找到了工作!這個公司是個手機營銷店,我在裏面做庫房和收銀,跟我以前的專業是有聯繫的。很輕鬆,我擔心自己會有以前的那個結局,覺的還是低調些好,就沒跟同修講,以至於同修還擔心我,還準備幫我找工作呢。當我告訴同修這個結果後,她們都為我高興,其實我自己心裏明白,為得到這份工作經歷了多少心裏的煎熬,別人誰能想像的到呢?

去掉了這個執著心後,我不再為被別人接受而糾結了,甚至於面對面講真相,我也不再是有時狀態好,有時狀態差了,基本上都出去講了,坦坦然然的,勸退了我也不是太歡喜,不退我也不失望。

就這樣過了半個多月,又一次考驗來了:晚上下班後,經理讓我在手機微信朋友圈裏發我們店的推廣活動,但因為我很少用微信,竟然不知道到有這個功能,搗鼓了一個晚上也沒能發出去,我的心裏就開始難受起來:以往被炒魷魚的經歷又從心底裏翻出來,老闆會不會因為這個辭退我呢?我還沒過試用期呢,怎麼辦?各種負面思想接踵而來,心也越來越沉重。我立刻意識到這個不是真我的想法,是那個人中養成的觀念的想法。真正的我絕對不會是這樣想的,我忍住難受,開始發正念,等到了晚上學完法和發完正念的時候,我的心又恢復了平靜,就像風雨過後的天空,根本看不到當時暴風雨來臨時的驚心動魄。我知道這個考驗我過去了。平靜下來的我,晚上在微信裏跟店長坦誠:我手機上沒這個功能,沒法發這個推廣,公司該怎麼扣錢,就扣錢吧。店長好一頓安慰我,沒事的。第二天,她親自給我調好了手機,我才發出去了這個信息。

每個人的修心過程都是非常值得珍惜的,都是很不容易的,常人誰會這樣找自己啊?都是覺的自己跟朵花一樣,怎麼對自己好怎麼來,由此,我也想到了另一個不好過的心,就是自我觀念很強,不能讓人說的心,師父在講法中還專門講了幾次,我當時很疑惑,這個心有甚麼難去的呢?為甚麼不能讓人說呢,直到我經歷了這個去自卑心的過程後,我才深深的明白:所有這些心都是在常人中養成的不好的觀念,自卑心是自己小時候受到的打擊太多了,不自信;不能讓人說的心,是因為小時候遇到的讚揚話太多了,長大了受到一點委屈,就不能讓人說,究實是一樣的性質,都是那種在人中養成的觀念。看來轉變這個常人的觀念很重要,真的只有時時把自己當作一個修煉人,處處以法來對照自己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才能修好自己,才能更好的做好三件事。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2] 李洪志師父著作:《各地講法十一》〈大法弟子必須學法〉
[3] 李洪志師父著作:《休斯頓法會講法》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