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負重 克己謙卑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六年七月十六日】忍辱負重,克己謙卑,是大德之士所具備的基本品質,大法弟子真正的按照真善忍法理要求自己,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夠向內找自己,修去人心執著,才能眾望所歸,成就大法弟子助師正法救度眾生的使命。

師父在法中告訴我們:「忍不是懦弱,更不是逆來順受。」[1]在常人中,有德有智的人才能夠容人所不能容,在受到羞辱時,能夠謙遜恭敬,修行自身,而不產生怨恨之心。古人往往以寬大的胸懷,作為為人處世的原則。《雲遊摘錄》記載,凡是遇到橫逆,先要想想自己為甚麼會遭到橫逆,然後再思考處理橫逆的辦法,平神靜氣,不要憤怒,則可以消除災患和遠離橫禍了,這是處理橫逆的要領。

自古以來,辱這一個字最難忍受,三國王常說忍辱的要領在於自我反省,古人說:當別人忤逆我們時,只要靜靜的省思片刻,便可以達到順境和開闊的境界。杜牧在詩中說:「忍過事堪喜。」這就是忍受逆境的方法。

人們懼怕別人的詆毀,往往是因為存有渴望眾人矚目的虛榮心愛面子心。因此任何有損自己名聲的事,都會避之不及,沒有他人的指責,自己又怎能看到自身的過失?看不到過失,又如何讓能夠修正自身呢?

如果我們在受到侮辱的時候,能夠放下高傲的心,去用別人的話,仔細衡量自己的行為,也許我們會有新的進步和提高,當我們用恭敬的心對待別人,用謙卑的心去衡量自己時,才會發現精神境界兩重天。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要多自我反省,多看自身的不足,才能看到問題的所在,從而不斷提升自己,才能具備謙卑的德行。一個人如果自傲自滿,又怎能反省自己的過失呢?所以說滿招損謙受益,

一個有涵養有修養的人時時事事都謙虛謹慎,就可以容忍別人不能容忍的事。

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教導自己的子弟說:「人雖智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是說哪怕是再愚蠢的人,對別人提出批評卻很在行,哪怕是再精明的人寬恕自己的過錯卻很糊塗。常以要求別人的心來要求自己,以寬恕自己的心來對待別人,不患達不到聖賢地位。還說「唯簡可以助廉,唯恕可以成德。」意思只有節儉才可以培養廉潔,唯有寬恕,才可以做到仁德。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意思是不固執己見才能看的明白,不自以為是,才能明辨是非,不自我誇耀,才能建功立業,不自大傲慢,才能長久。自制不自見,自愛不自貴。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自我表現,要自尊自愛,不要妄自尊大,屈己尊人,別人冒犯自己也不計較,萬不可有高傲之心。

明代思想家徐幹曾說:一個人的品德就如同一個器皿,器皿是空的才能裝進東西,滿了就裝不進了,所以一個人要經常的保持虛心和恭敬,不要自恃有超群之材,就居功自傲,凌駕於別人之上,要處處看別人的優點,而多看自己的不足,這樣別人才會願意幫助你教導你,才會受到別人的尊敬。只有謙虛謹慎,寬容無私,才能忍辱負重,厚德載物。反之心胸狹窄,妄自尊大,就是妒嫉心的表現,而作為一個修煉者,是一定要修去的。

師父說:「要提高思想境界就必須要通過世間各種魔難的考驗,在這個過程中你心性真的上去了,穩定了,業也消了,你的魔難也就過去了,功也長了。如果在心性考驗機會中,沒有守住心性,做了錯事,這時你不要灰心,要積極的總結教訓,找差距,在「真、善、忍」上下功夫。下一個檢驗心性的難題可能又要接踵而來。隨著功力的提高,考驗心性的魔難可能來的更猛烈、更突然。你每過一關功力將上長一點;關過不去功就停滯。小考驗小增長;大考驗大增長。望每個煉功人要準備吃大苦,要有迎接大困難的決心和毅力。沒有付出就得不到真功。想舒舒服服的不付出,不吃苦就得功,是沒有這個道理的。心性不根本改好,帶著任何個人執著之心是修不成大覺者的。」[2]

師父一直都在給我們修好自己的機會,只是我們在強烈的自我以及後天觀念驅使下,浪費了很多提高的機會,致使舊業沒消又添新業。有很多大法弟子三件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時間真的不多了,我們真的要下點真功夫了,沒有時間慢慢修了,而是快點挖根,一步到位。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二》〈忍無可忍〉
[2] 李洪志師父著作:《法輪功》〈第三章 修煉心性〉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