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勇雙全、不貪功的宋代英雄楊延昭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五年六月二十日】《宋史》記載,北宋的楊延昭,小時候沉默寡言,兒時,常作行軍列陣的遊戲,他的父親──名將楊業說:「此兒像我。」每次出征,必定讓他跟從。楊業進攻應州、朔州時,楊延昭擔任楊業軍隊的先鋒,在朔州城下交戰,流矢穿透了楊延昭的胳膊,楊延昭卻帶傷英勇力戰。朔州之戰後不久,楊業捐軀報國,楊延昭繼續從軍效力。

咸平二年冬,契丹騷擾邊關,楊延昭當時在遂城。城小無備,契丹攻城很急,包圍數日。城中人心恐懼。正逢天氣嚴寒,楊延昭讓人用水灌到城牆上,到了早上都結成冰,堅硬光滑無法攀登,契丹人就退去了。

當時宋真宗駐紮在大名,召楊延昭到行宮去,問他邊防,楊延昭回答切中要害。真宗皇帝非常高興,指著楊延昭對各位王爺說:「楊延昭的父親──楊業是前朝名將。楊延昭治理軍隊、守護邊塞有父風,可以嘉賞。」厚賜了楊延昭。這是皇帝第一次見到楊延昭,發現這位人才。

當年冬天,契丹南下、入侵,楊延昭在羊山的西面埋伏精銳士兵,從北向南,隱蔽地發動攻擊,邊戰邊退。誘敵到羊山的西面,伏兵突然發動,契丹人大敗。

楊延昭擔任本州團練使,與楊嗣一起效命。真宗皇帝對宰相說:「楊嗣和楊延昭,一起在外,忠勇地效力。朝中忌嫉的人很多,朕力保庇護他倆,他倆才到了今天。」妒嫉能害死好人。但有了賢德的君主,妒嫉害死好人的事就不會發生。

咸平五年,契丹入侵保州,楊延昭與楊嗣率兵救援,士兵未排成隊列,就被契丹人突襲,士兵損失很多。有人要把他倆治罪。真宗皇帝寬宥了他倆,未加責罰,極力回護說:「楊嗣等人向來以勇敢聞名,應寬宥他們,以觀後效。」賢德的君主,能夠寬恕,保護好人,才會有更多的人才為國家效力。

北宋和遼國講和之後,不再有戰事,楊延昭就擔任邊關守將,直到五十七歲時去世。

楊延昭智勇善戰,所得俸祿、賞賜全都犒勞、分給士兵,未曾過問自己的家事。楊延昭出入的坐騎和隨從,如同小校(即:小隊長)的規格。他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遇敵必定身先士卒。打了勝仗,他總把軍功推到屬下身上,故而人人樂意為他所用。楊延昭在邊關守衛二十多年,契丹忌憚他,稱他為「楊六郎」。楊延昭去世時,皇帝嘆息哀悼,派宮中使者護送他的棺柩回鄉,河朔的人很多眺望他的棺柩哭泣。

(參考《宋史》)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