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神韻純善純美 北台灣精英齊讚(圖)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五年四月九日】(明慧記者鄭語焉、劉文新、黃宇生綜合報導)第九度蒞臨台灣巡迴演出的神韻藝術團,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台灣觀眾的感動與讚歎,繼桃園、基隆場巡迴結束後,美國神韻紐約藝術團終於抵達台北──台灣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的中心,也是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都會區。神韻紐約藝術團藝術家們通過超越於語言的音樂和舞蹈,一年一套全新的節目,讓神傳文化輝煌再現北台灣觀眾眼前,觀眾深深感謝藝術家以精湛、唯美、純善的藝術境界傳承文化的瑰寶,也感佩幕後編導的獨具洞見。更重要的是,神韻令人驚嘆的美麗和能量也賦予各界精英靈性的啟迪與昇華。

金馬獎編劇:二胡扣人心弦

圖1:台灣著名金馬獎編劇林煌坤。
圖1:台灣著名金馬獎編劇林煌坤。

台灣著名的作詞家和編劇,台灣文創學會首席常務理事、豪演藝公司董事長林煌坤偕同妻子觀賞四月一日下午在基隆文化中心第二場演出,神韻獨創的中西樂器合璧的現場演奏讓林煌坤很驚喜,他說:「最值得推崇的就是音樂,西方的管弦樂他們竟然融合了國樂,搭配得那麼好,真的是中西合璧。」

金馬獎和金鐘獎得主林煌坤是台灣著名的作詞家和編劇,曾為多名知名歌星創作許多經典老歌,迄今為止已創作了一千多首歌,電影、電視編劇的創作也超過百部。

在觀看了演出後,林煌坤非常陶醉在演奏家戚曉春的二胡獨奏,他感動地表示「二胡演奏那個感情都出來了,她的弦啊,我的心弦跟她的琴弦合一,這種合一的感覺,很令人投入。」

神韻晚會整體演出團隊搭配得天衣無縫,林煌坤讚歎不已說:「整個舞台的影像(動態天幕)跟舞台演員配合得很好,真的是神乎其技,配合得這麼天衣無縫,對於觀眾的傳達很棒,好得無話可說,真的想不到,我還沒看過這種表演。」

知名畫家:神韻演員是精英中的精英

圖2:作品獲香港蘇富比及佳士得拍賣好評的知名畫家陳永模。
圖2:作品獲香港蘇富比及佳士得拍賣好評的知名畫家陳永模。

作品獲香港蘇富比及佳士得拍賣好評的知名畫家陳永模於四月一日下午在基隆文化中心觀賞第二場演出,陳永模看到神韻傑出的表演後讚賞:「神韻演員每一位都是精英中的精英。」服裝配色更是「清新脫俗」

「精英中的精英」陳永模這樣讚賞神韻藝術團的藝術家們的成就,他表示,演員「輕鬆地將非常高難度的舞蹈動作很明確地做到位,平常肯定是訓練有素。學舞的人來看肯定有很大收穫。」陳永模還注意到「演員的表情都很善,真是達到真、善、美。」

此外,陳永模認為「神韻藝術團的貢獻不只是表面上看到的簡簡單單的藝術演出,還有更深層的意義。」「神韻女高音歌唱家渾厚又嘹亮的歌聲,」他在聆聽歌曲時感受到神佛的慈悲,領悟「歌詞對迷惘的世人有警惕作用。相信神韻對世間肩負著教化的責任。」他感佩不已地說:「神韻的整場演出非常乾淨,可洗滌人心靈的塵埃。」

毫芒雕刻大師:神韻創意用心啟發藝術家

圖3:陳逢顯毫芒雕刻館館長陳逢顯。
圖3:陳逢顯毫芒雕刻館館長陳逢顯。

台灣毫芒雕刻大師陳逢顯於二零一五年四月三日晚上,觀賞神韻紐約藝術團在台北的首場演出,他盛讚神韻世界水準,整台演出都達到真善美的境界。陳逢顯說:「神韻讓我耳目一新!」

第二年看神韻的毫芒雕刻館館長陳逢顯表示,每次來看神韻都是不一樣的感受,今年全部的節目都替換了,每次都有創新、創意出來;他說:「就是藝術要有創新,不斷的投入在藝術領域裏面,因為藝術是很寬廣的。有用心、有創意、有新的演出內容,這都是(神韻)給藝術家的啟發。」

此外,陳逢顯認為神韻節目可以啟發人的善念,他說:「善念是意象的東西,但是舞蹈演員用肢體表現出來,讓人家了解到故事的善念,可以讓人接受、感動、認同她。」

攝影師:神韻能量超過100萬個太陽

蔣士勝是專業婚紗攝影師,同時也是該公司的股東之一,他今年一口氣就買了十張票,可謂神韻的「鐵桿粉絲」。二零一五年四月四日下午,觀看了神韻紐約藝術團在台北的第二場演出,他表示,感受到神韻能量超過「100萬個太陽的能量」。

蔣士勝說:「一個太陽能夠滋潤養活地球的萬事萬物,但神韻晚會的場,能量超過『100萬個太陽的能量』,能進場觀賞神韻的觀眾,就像特選的民族,立刻能受到神的眷顧和保護。」深受震撼的蔣士勝說:「舞蹈演員、歌唱家、中西樂器合璧的現場伴奏,這些神韻的藝術家都是活生生的神,演出令人震撼。」

國際知名生化權威:晚會編導獨具洞見

圖4:國際生物化學權威暨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陳長謙。
圖4:國際生物化學權威暨中央研究院前副院長陳長謙。

陳長謙(Sunney I. Chan)教授是首位獲得全美生化學界最高榮譽William C. Rose Award獎的華裔人士;並曾榮獲美國生物物理學會生物物理CBNet獎章,二零一零年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二零一一年國際自然科學院院士等多項非凡成就,是國際知名之核磁共振譜學專家暨生物細胞膜及膜蛋白權威。

二零一五年四月三日晚,他觀賞了神韻紐約藝術團在國父紀念館的首場演出後感佩晚會編導獨具洞見,並且慶幸有神韻的出現。

陳長謙(Sunney I. Chan)說:「神韻不只是舞蹈演出而已,裏面展現的故事是有內涵的。其中所傳達的訊息,有與藝術相關的,也有與文化相關的,還有炎黃子孫對中華正統歷史價值的思古懷舊。」

「現在的年輕人,都看不到華夏文化的正統價值了。」深受觸動的陳長謙表示,神韻晚會讓他最感動的是可以讓年輕人恢復善惡、好壞分明的普世價值,同時回歸對華夏文化諸如仁、義、禮、智、信的價值內涵。

「藝術真正的目的,應該把文化的精神價值傳達給觀眾及整個社會。而神韻正在恢復這些文化內涵,並且告訴人們,文明的精神價值非常重要。」陳長謙盛讚:「這場晚會的編導真是獨具洞見,能夠創立這樣的藝術團,發揚復興華夏歷史文化的精神價值,否則年輕一代就再也不會知道了。這很重要,這真的很重要。」

台北市長:晚會啟發人走光明之道

圖5:台北市長柯文哲與夫人陳佩琪。
圖5:台北市長柯文哲與夫人陳佩琪。

甫新任台北市市長的柯文哲偕夫人陳佩琪醫師觀賞於四月四日晚場的神韻演出後讚歎:「一個字,Excellent(頂級的)!」柯文哲說:「晚會的舞蹈、布景天幕、服裝、色彩、設計各方面都很精緻而Fancy(琳瑯滿目),而且從頭到尾都很緊湊,是國際級的藝術水準。」

「晚會的舞台變化太豐富了!」柯文哲說:「我相當專注在看演出,太注意在看了,Concentrated(全神貫注),根本就是盯著在看!」

觀賞神韻演出後,柯文哲表示目光要放遠在如何讓人民獲得真正長久的幸福。他強調:「晚會就是真、善、美,裏面講說『真、善、忍』,我覺得就是這樣。總之,在這個世界上,If possible(盡可能)要走光明之道,使用正面的力量!」他鼓勵市民來體會神韻的精神內涵:「神韻是文化層次的藝術表演,有時間就可以來觀賞。」

台灣法學界憲法泰斗:真善忍是全人類的幸福

圖6:台灣法學界憲法泰斗、台灣大學法律系榮譽教授李鴻禧。
圖6:台灣法學界憲法泰斗、台灣大學法律系榮譽教授李鴻禧。

台灣法學界憲法泰斗、台灣大學法律系榮譽教授李鴻禧,偕同妻子首次觀賞了神韻紐約藝術團於四月四日晚,在台北國父紀念館進行的第三場演出,他讚歎說:「沒想到(神韻)這麼好!」

「印象很深刻,也受到感動、也有感慨。製作真的得很棒!」他對於舞蹈演員精彩絕倫的演出以及整台的演出的展現盛讚不已。

李鴻禧表示,神韻能夠把中國數千年來的文化精髓表現出來,特別是各朝代的特色,把她表現出來,這是很難得的,華人世界難得一見。他說:「其中包含著對信仰的讚美,他們用舞蹈和音樂把她表現出來。而且,她的美,是一種清淨之美,有這麼一種感覺。」

對於節目中表現修煉人雖然遭受迫害,仍然以德報怨的情操。長期關注人權的李鴻禧表示,「真善忍」的精神正好可以匡正時下中國不好的風氣。他認為世界需要「真善忍」,這會是全人類的幸福。他說:「李洪志先生的法輪大法裏講『真』,從世界人類學和民族學的立場來看,這是世界的普世、共識的,因此,我開始對法輪大法有興趣。」

企業董座:神韻展現超越種族的大愛

圖7:群英企管顧問公司董事長吳政宏。
圖7:群英企管顧問公司董事長吳政宏。

群英企業管理顧問公司董事長、中華華人講師聯盟前理事長吳政宏,今年四月三日,是第五度觀賞神韻晚會的演出,他表示,神韻激發了我們向善的動力,讓我們懂得去幫助人群。

吳政宏談到神韻帶給世界的美好:「我覺得神韻所展現出來的,是一種大愛,沒有國界的那種大愛;她不只侷限在我們中華民族,而是超越種族、超越全世界──她是在號召全人類齊心向善,利益眾生。」

他盛讚神韻藝術家們傾力以赴、合作無間的精神,能夠啟發企業經營管理之道。今年七十五歲的吳政宏極力推崇神韻,表示要鼓勵親友躬身體驗,因為:「神韻這麼棒,人家又籌備得這麼好,舉凡跨國界的、先進的,在這裏都可以看得到,她絕非單靠旁人言傳,就可以意會得了的!」

大陸中醫師:盼神韻儘早在中國演出

二零一五年四月三日至五日是神韻紐約藝術團巡演至台北站六天八場中的前三天四場,場場大爆滿,其中不乏來自中國大陸的民眾飛越台灣海峽,前來觀賞。

李中醫師帶母親專程從大陸來台觀賞神韻於四月三日晚在台北國父紀念館的首場演出後深受感動,認為不虛此行。

他說:「神韻讓人真正感受到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今天看了神韻,感受到忍的內涵,不管從中國的道家、佛家,都是一種美和善的綜合體現,其實這種氛圍,正是我們今天的人類所應該回歸的。人與人之間就是一個真正的和平相處的社會,真正的一個美好的社會。」

李中醫師表示很希望跟親朋好友分享神韻帶給他的喜悅,但遺憾的是,神韻目前還無法在大陸演出。他說:「很希望(神韻)儘早的在中國大陸演出。」

此外,來自香港的某診所負責人梁醫師讚歎:「可以給你好的藝術節目,又是有靈魂的,神韻表演很有內涵。」她強調:「神韻是有生命的表演,能讓人受到啟發的表演,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