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修煉中去色慾心的體會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五年二月二十七日】由於學生時代受言情小說的影響,還有可能生生世世這方面的業力,我從修煉之後色關成為一個很難過的關。

我的色關表現主要是思想業力,比如遇到一位自己心目中喜歡的那種異性,而自己就陷入到這方面的幻想中。由於這種思想業很強,而自己的主意識又不強,就往往隨著這些業力去幻想和感受,沉浸在其中在一段時間內很難自拔。

在剛修煉的前些年,遇到這種事,比如有異性的追求等,我心裏還很高興,都沒當成個關,根本沒從修煉角度看待這些事。雖然行為上把握得很好,但是心裏卻一點都把握不了。

最近幾年,自己的認識在這方面有些進步,至少覺得遇到的這些不是甚麼好事,都是自己色慾心不去而招來的魔難。因此這類情形越來越少,自己還覺得這個色心已經去得差不多了。

沒想到近一次的色關卻如此巨大,而且表現非常突然。

我和一位同修在不同的項目組中,不太熟悉,幾年也說不上幾句話。這位同修有一次和大家交流一件事兒,他說的一句話非常打動我,之後的一秒鐘,我就覺得自己對對方產生了強烈的好感,對他的感覺全變了。就此一發不可收,這方面的思想業像潮水般源源不斷,而且變換花樣地來攻擊我。最初我每天都不得不花幾小時發正念清除,漸漸似乎淡了很多,幾個月之後覺得快去掉了,這個關差不多過去了。突然這些思想業又強烈反攻,自己又陷入到幻想中。這樣的情形已經出現幾個回合了,整個過程很痛苦。

前一陣我覺得自己已經無力面對這個關,沒信心和這些思想業抗衡了,覺得這就是我的生死關吧。尤其是前段時間,在又一次覺得自己已經過去這個關的時候,居然幾小時後又一次輸給了思想業的反攻,我心裏感到很絕望。

在極端痛苦中,鼓勵我堅持下來的是師父的法:「法能破一切執著,法能破一切邪惡,法能破除一切謊言,法能堅定正念。」[1]

在很多時候,在睡著前,我不斷背這幾句法,幾次夢中夢見自己在一些危險中最終有驚無險。為了徹底去掉色心,我還常背另外幾句法:「執著於色,則與惡者無別,口念經文賊眼相看,與道甚遠,此乃邪惡常人。」[2]在思想業干擾的時候,我不斷背法,不讓自己沉溺。

在這樣的痛苦中沉浮近一年了,這幾天自己越來越能清晰地從修煉角度來看待色的本質。我突然發現所謂的自己「喜歡」誰,或者彼此「喜歡」等,其實不過是兩個色心沒去的人,在特定環境下,進入到彼此場中的一種感受罷了,它甚麼也不是。在現階段,基本都是舊勢力為了干擾我們,在我們的周圍環境中隨機找的兩人,安排一個特定機遇,形成干擾之勢。

我很感恩師父對我這樣根基差的弟子,都從未放棄救度。在不斷背法中,我的主意識也越來越強,昨天想到這些色慾的業力之所以能對我造成這麼強的干擾,主要是在我的觀念中對所謂「愛情」的觀念太根深蒂固了,我完全是接受了文藝作品中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因此根本無法超越人的角度而真正站在修煉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這個男女之間的所謂「愛情」從前就如同是我的宗教一樣,文藝作品中的一句話「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許」,這個就是我在修煉前,甚至修煉之後的很多年裏心裏的一種「愛情至上」的理念。其實完全是歪理邪說,我被它害得太苦了。

那天悟到這一點時,一位同修在交流救度可貴的中國人時正好說到「改變他們被毒害的思想,才能得到救度」,我想這不是師父又一次點化我嗎?中國人被邪黨的歪理邪說毒害著,而我是被文藝作品中的歪理邪說毒害著,自己不也同樣危險嗎?

挖根下去,人之所以如此執著「愛情」,其實正是迷中眾生的不幸。不知道生命的目地是甚麼,不知道人的來源和去處,生存的目標就是為了追求一時的快樂感受。

因此貪求幸福,逃避痛苦,很難不被「愛情」所帶來的巨大幸福感所誘惑。不管文人墨客如何給「愛情」冠上美好的桂冠,其根源不過是貪求享樂而已。

我也發現自己雖然用了很多時間發正念清除這類思想業力,卻總是反覆去不掉,其實是沒有從內心真正想放下對這種所謂美好的感受,捨不得割捨。因此我的正念中缺乏真念,缺乏主意識的強大主宰,就如同走形式。那天認識到這點之後,又一次集中思想長時間發正念清除色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之後在這個問題上我的主意識越來越強。

那天夜裏做夢,夢中自己手裏拿著真相展板,在路上碰到有好感的那位同修,我們正向不同方向走。他問我去哪裏,說要和我說個事兒。我說等會兒再說吧,我正要去真相點兒,快遲到了,就走了。過一會兒,我想朝他的方向走,卻發現路已被封了,那個區域已經清場,裏面一片黑暗,下起了可怕的雪暴,所有人必須出來才能得救。我自己在安全地帶,同修出來了嗎?我不知道。想去幫他卻不知道該怎麼幫,後來就醒了。

想想師父通過這個夢在點化我甚麼呢?我自己的使命中可能包括去真相點兒救人,而我自己也正是在救人中救了自己。

這是我近期修煉中的一些體會,不當之處請慈悲指正。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二》〈排除干擾〉
[2] 李洪志師父著作:《精進要旨》〈修者忌〉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