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思維:開闊一些 再開闊一些(9)

——舉例說明新聞報導的簡潔經驗(第二部份)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四年四月二十日】(接上文

四、專業作家製造懸念的經驗

《講故事》中說:讀者產生好奇,不是因為你說了些甚麼,而是省略了甚麼,省略的元素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一個動機、一個證明、一個例證。缺少的東西,需要讀者到故事中去尋找。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還可以省略「時間、地點、人物、過程、原因、結果、人證、物證、憑證」等等來製造懸念。

家屬發現大法弟子被黑窩迫害骨折,但之前被轉移了幾個黑窩,惡人之間互相推諉。家屬探尋骨折的地點、迫害者、人證、物證、過程等等,像破解案件一樣,一一分析得到的線索。

通俗點說,懸念其實並不存在,但只要你想設計,就會有很多:是不是實施酷刑了?如何實施的?為甚麼施行?上級為甚麼要下達命令?怎麼下達?誰下達的?再高的上級如何下達的?江澤民為甚麼下達?

《情節!情節!》一書給出了的設置懸念的諸多觀點,我們舉例說明。

1、目標

有了人物追求的目標,就有了讀者的心理預期,而預期就是懸念本身。例如,張正在洗腦班絕食要求無條件釋放,他能不能闖出洗腦班黑窩?遭到非法審判,家屬請律師辯護,要求無罪釋放,能不能成功?

需要注意的是,要交代「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雙方的實力、力量要有可比性,不能是老虎與綿羊的力量對比,那樣就毫無懸念可言了。尤其是大陸人受到邪黨黨文化毒害,會認為反迫害不可能有一絲成功的機會。比如,預先交代某學員正念闖出的經歷、xx市法官當庭無罪釋放了大法弟子,人們就會看到希望從而生出正常觀念,從內容上也會吸引讀者。

2、 提高籌碼

目標的重要意義越大,懸念會越大。三個人去應聘,三人都有「被錄取」這個目標,但單單這樣一個目標,懸念並不大,因為在生活中司空見慣,這次不錄取的話,還有下次機會。但如果招聘的年薪是一百萬元,懸念就會增加。或者,應聘者之一表示:已經對家人誇下海口,這次不錄取我,我就不見你們了。這樣的籌碼,故事的懸念就會大大增加。

3、危險

在「追求」目標的路途上面臨危險、威脅,時刻保持故事的現場感和緊張感。家屬請律師為大法弟子辯護,受到邪黨威脅,還做不做?不做的話,大法弟子會被非法判刑,面臨黑窩迫害的危險。做的話,自己受到了單位和邪黨公安的威脅,面臨失業甚至被抓。確定下來一定要做,但不知道如何做?這都將成為作品的懸念。

實施迫害的一方也存在這個問題,只是我們很少寫這個方面的作品。比如,惡警想通過轉化率來升官,但聽說迫害信仰者會遭惡報,內心焦慮,考慮自己的得失,處於十字路口不知如何做。

4、目標有時間限制

就像解除定時炸彈一樣,讓觀眾聽到滴答滴答的時間的聲音,在最後一秒,炸彈解除或爆炸,觀眾的心卻一直是懸著的。在反迫害的案例中,關乎時間的事情很多。例如,法院開庭卻不告訴律師,律師知道的時候,只有一天半的時間,而路途卻需要24小時。不服第一次非法審批,上訴期也有時間限制,邪黨總是從中作梗,耽誤時間。要在第一時間曝光邪惡,以免更多同修有損失,但重重阻力,時間卻一分一秒溜走。

5、無能為力

危險一步步走近故事人物,而人物卻無能為力。例如,一位感恩大法的常人看到惡警拿起酷刑工具,一步步走向大法弟子,自己卻無能為力,他想引開惡警的注意力,但都沒有成功。

6、未知的境遇

對於未知的環境,一般人都感覺缺乏安全感,人物來到這裏的環境,懸念也就出現了。

大學教師的大法弟子劉正被非法關押到看守所,與搶劫犯、小偷關在一起。從劉正的視角來審視這裏未知的一切,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來到這裏。這裏的人會對這個白麵書生如何?他將如何面對?

有心理學家說,被打人時的恐懼感如果是10分,被打前那個惡人摔碎杯子、獰笑著威脅你,這個恐懼感會是20分,因為你不知道將要發生甚麼。懸念是一種心理態勢,就像作者所言:可怕的不是鬼屋裏有甚麼,而是不知道有甚麼。

7、有變數的情感

在新聞報導中,通過大法弟子的情感故事來講真相的不多,《七年等待 九年冤獄》,是不多的例子之一。但因為「情感線」沒有變數,也就沒有了故事的懸念,所以,文章的張力就稍差一些。當然,新聞報導不能憑空隨便瞎編(虛構的小說當然有廣闊的想像空間),我說的是,心理上的矛盾(這麼大壓力和阻力,還是否維持這種「戀人關係」),內心的糾結本身就是故事的變數,經過內心矛盾衝突而確定下來這份情感,才更顯的珍貴,沒有任何心理的波瀾,反而失去了故事性,也就不顯非常之珍貴了。

8、人物不知道的危險(讀者知道)

我們往往直接寫某某大法弟子因為發真相資料遭到不明真相的人誣告,被綁架到黑窩。不容易把讀者帶入故事之中,為主人公擔憂、為結果擔憂,讀者沒有心理預期。

有一篇明慧網的深度新聞寫的很好,我們借用並修改一下。

例1:2012年12月23日,幾個文質彬彬的年輕人開車來到河北省會石家莊市西部的鹿泉大車行村。他們沿著村巷,挨家挨戶贈送包含真相資料的新年禮品,碰到主人在家,還會熱情的送上一張精美的弘揚中華神傳文化的神韻晚會光碟,以及廣受村民們歡迎的真相掛曆、台曆等等。看著送上家門口的禮物,很多人喜不自勝,愛不釋手。但也有人暗中把電話打給了公安局……

為了增加心理預期,可以調整一下位置,把「暗中人」放在前面,改為:

例2:2012年12月23日,幾個文質彬彬的年輕人開車來到鹿泉大車行村(河北省會石家莊市西部),他們給這裏的人送來一份「精美的禮物」,然而在許多鄉鄰拿著「禮物」高興的時候,一個人偷偷撥打了公安局的電話。

只見這幾位年輕人沿著村巷,挨家挨戶無償贈送掛曆、台曆,並有一張海外文藝晚會的光碟,據當地一位上過學的中年人講:我看了光碟,是讚美中國神傳文化的文藝演出,很精彩。鄉鄰們看著送上家門口的禮物,笑的合不攏嘴,一位大媽說:這掛曆做的真好,畫也好看,法輪功的資料我都看。……

因為上段已經設置了「懸念」,讀者心理期待已經形成,此處還可以繼續描述,拖延懸念也是在加強懸念,此時,進一步展現真相資料的內容,自焚、四二五都可以在此處巧妙講出來。讀者想要知道結果如何,就會順著真相故事看下去,不經意間明白了真相。作者的目地也達到了,因為讀者群擴大了。

惡人要陷害大法弟子,但請他去做甚麼甚麼事情,好像還很「友善」,其實是要實施更加嚴重的迫害。大法弟子不知情,所以,讀者會想:會不會被迫害?過程是甚麼樣的?

《三國演義》、《西遊記》、《偵破故事》基本都會採取這種懸念的方式。比如,周瑜假意請劉備商議軍情,其實是要殺掉劉備。讀者知道周瑜的動機,但劉備本人毫無知情,讀者會為劉備捏一把汗。最後,諸葛亮再次渲染這種危險:主公如果沒有雲長跟隨,就回不去了。

9、擔憂未來

人們擔心下週的事、明天的事,或擔心那個周密計劃能否一個一個的如期實現。舉例說明:家屬去洗腦班要人的路上,家屬擔心大法弟子會不會被迫害的如何如何?洗腦班會如何說?我怎麼面對他們?我的計劃能否實現?

上面的「發真相資料時候,有人偷偷打電話」的例子,也是讓讀者在下面的描述中「擔憂未來」,因為讀者提前知道他們會遇到危險。

一個法輪功學員(帶有邪黨文化),在四二五發生後,他說:黨肯定會給法輪功解決問題的(預測了「未來」),法輪功學員做好事,對社會有好處,我們黨那麼偉大,一定會給法輪功正名!(現今的讀者知道迫害已經開始了,所以產生了興趣,想看看在未來的時間,邪黨迫害法輪功後,這個學員將會如何認識?怎麼面對?)

10、懸而未決

有許多作品的敘事主線,並不是一條,例如,大法學員孫正被迫害期間,在黑窩遭受了許多折磨,這是一條揭露迫害的線,而與此同時,還有一條線:家屬在緊鑼密鼓的營救。當作者按照第一條主線敘事的時候,讀者已經習慣了這條線,你如果強硬的轉向另外一條線的時候,就意味著又一個故事的開始,面臨失去讀者的危險。

所以,可以利用主線中「懸而未決」的關鍵情節時刻,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讓第一主線暫停,「某個人物介入」導致進入第二條敘事線,給讀者製造一種期待,等著重新回到主線。

例如,惡警周xx正在用老虎凳折磨大法弟子,惡警說:「再加高一塊磚,你就到極限了,可能會骨折,你要想清楚放不放棄你的真善忍?」

而此時,惡警的電話響起,是他的家人打過來的,勸他別做惡,惡警不聽,並表示還要繼續做壞事。(在這裏可以引入家屬如何營救大法弟子的過程,海外的大法弟子給其家屬講真相、觸動了惡警的家人,於是家人勸惡警停止做惡。這個過程中,就可以用各種人的對話來展現法輪功真相或法律條文等,讓讀者了解正面信息和理念。)

惡警是否會繼續折磨大法弟子、大法弟子接下來會如何,這都成為懸念。讓故事暫停這條線索的行進,形成暫時斷點,這是所有名家的一個明顯手法。

「暫時斷點」在中國古代名著中運用的非常高超,清代毛宗崗讚揚《三國演義》處理「暫時斷點」的手法,猶如國畫中的「橫雲斷嶺」,山腰處雲霧繚繞,雨霧斷開了山嶺,增加了整個畫面的層次感、藝術性。

11、秘密

秘密,在偵探類型的小說甚至新聞故事中,是可以吊足讀者胃口的「懸念」,有帶起整篇文章的拉力。

我們的作品中,還很少以《密令》來作為報導題目和線索的,江澤民的密令:「打死算自殺,不查身源直接火化」、「肉體上消滅、名譽上搞臭、經濟上截斷」,確實需要專門揭露。設計此內容的懸念,會讓讀者印象更加深刻。(自焚偽案也是如此,許多常人聽說過自焚是假的,但印象不深刻。如果把自焚偽案作為一個「秘密」懸念來製造敘事線索,對讀者或觀眾的衝擊力會更大、記憶也會深刻許多)

比如,大法弟子趙正遭受迫害,惡警把他遊街示眾,並活活打死,惡警卻說是自殺。家屬得到噩耗,查找殺人兇手的過程中,多個內部人員談到確實存在密令(但不知道是誰、也不知道詳細內容),再進一步調查知悉是高層的人,家屬中許多親友不相信會有這種事情,並說這肯定是栽贓江總書記、是反華勢力的言論,但隨著調查的深入,內部人為了減輕罪惡,也透露了這個命令「打死算自殺,不查身源直接火化」的真實存在。

另外,很多迫害案例,邪黨為了避人耳目,經常說是國家機密。我們可以以類似《國家機密》、《國家秘密?掩人耳目?》的題目,揭示其中的罪惡。

秘密來自知道有秘密卻不知道答案,如果你不能「讓讀者開始就知道有秘密」而是讓讀者最後知道,就無法吸引他。而且,秘密造成的傷害越大或影響越大、越重要,懸念的級數就越高。

如果是虛構的故事,可能情節的設計空間會更大,比如:夜晚,xx(邪黨特務機構)辦公室很暗的燈光下,一個「頭子」正給幾個「黑影人」安排任務:「派你們去澳大利亞,就是這三個任務,要絕對保密!聽懂了嗎?」幾人回答:「是!」(幾個人都是背影)

「你們有的已經潛伏很久了,但新參加這次任務的,要特別培訓半年。你們從現在開始,一律不能喝酒、不能抽煙、不能罵人!絕對不能讓人一眼就看出來你不是法輪功!到時,那裏有人接應你們。」

接下來,講述海外法輪功學員講清真相的事情,讓觀眾猜測這裏面哪個是特務,哪個是法輪功學員?在猜測和排除中,通過許多事例,講明了真相。(結局是:有的特務拿著錢跑了,不回去了,有的特務開始真心修煉,做著揭露邪黨的事情,有的特務利慾熏心遭惡報)

12、人物

每個故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個特點很可能構成懸念。比如,他非常愛打架,恰恰此時遇到了暴力威脅,他很可能會出手。在介紹了故事人物的這個特點後,總是出現打架的「機會」,讀者會多次產生期待:他會出手打嗎?在介紹浪子回頭的真相故事中,就可以採用這種方法,讓他總是遇到「心性考驗」,但他最後成功了,因為他記住了《轉法輪》中的一句話「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待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