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 (中)

——談宋代文人的憂國憂民及其文學創作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三日】(接上文

蘇軾為文強調「明道」、「致用」 、「有補於世」

蘇軾學識淵博,熟諳儒家、佛家經典,其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藝術獨樹一幟,自成流派,皆具有極深的造詣,後人稱其「詩、書、畫」三絕。他強調為文需「明道」、「致用」 、「有補於世」,並說「吾所為文必與道俱」。蘇詞風格多樣,拓展了詞境,創立了豪放恢宏的詞風。

蘇軾秉性正直,為人坦率,年少時即有濟世之志,入仕後勇於進言,屢遭排擠、貶謫,先後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過地方官,晚年時又被貶到偏遠的海南,但他「超然物外,不為物役」,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他在《定風波》中寫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面對逆境,且看其態度「莫聽」、「何妨」、「誰怕」,他的這種「不動心」,便是真正的「定風波」。

蘇軾始終不忘「致君堯舜」,上書《策略》五篇、《策別》十七篇及《策斷》三篇等,都是針對社會時弊。他在《刑賞忠厚之至論》中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賞以忠厚為本的範例,闡發了儒家的仁政思想:「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指出堯、舜等古聖王愛民之心多麼深厚、憂民之心何等急切,而且以待君子長者的態度來對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立即獎賞他、讚美他,為他有一個好的開端而高興,並勉勵他堅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處罰他隨即又同情他,讓他引以為戒,使他改過自新。

蘇軾體恤民情,常把耳聞目睹的民間疾苦寫進詩中,說「見事有便於民者,不敢默視也,以詩人之義,托事以諷,庶幾有補於國」。如寫北方遭受旱災的農民:「三年東方旱,逃戶連欹棟。老農釋耒嘆,淚入飢腸痛。」(《除夜大雪留濰州元日早晴遂雪復作》)又寫南方水災侵襲下的百姓:「哀哉吳越人,久為江湖吞。官自倒帑廩,飽不及黎元。」(《送黃師是赴兩浙憲》)

在杭州,他修濬了關乎百姓安危的湖堤,至今還被人們稱為「蘇堤」。當時逢洪澇災害,蘇軾到各地去賑災,連連寫奏章向朝廷反映災情民生,呼籲朝廷減免賦稅。他在《吳中田婦嘆》中說:「風霜來時雨如瀉,把頭出菌鐮生衣。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描寫出真實的民生疾苦,暴雨颱風,使即將豐收的黃穗,臥倒在田泥中,人們傷盡心、落盡淚,也不能止住暴雨如瀉啊!

蘇軾知任徐州時,將徐州治理得井井有條。他曾經寫了五首《浣溪沙》,把農村生活題材引入詞作中。他筆下的老農、村姑、船夫、漁人、幼童等,都是非常富有農村鄉土氣息的。觀其中一首:「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寫他在村郊的見聞與經歷,完全是陶淵明筆下的「歸田園」風趣。棗花飄落,繭子豐收,他從村南走到村北到處都聽到繅車聲,與賣黃瓜的叫喊聲融在一起,這是多麼和諧的農家樂章啊!他雖任州官,卻平易近人,想喝杯清茶,所以小心恭敬地「敲門試問野人家」。「敲門試問」也成為這首詞的最為傳神之筆。

西夏入侵邊境時,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表達了渴望報效國家的壯懷,他在詞中以「老夫」自居,但「少年」的豪氣不減,「鬢微霜,又何妨」,渴望「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像漢代雲中郡太守魏尚一樣英勇戍邊。而詞中「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英雄氣概正是其自我心理形像的寫照,古時以天狼星主侵掠,這裏指擊退犯邊的西夏,報國的赤誠之心躍然紙上。

岳飛「還我河山」之浩氣

靖康之難後,金兵長驅南下,中原淪陷、山河殘破、人民流離。岳飛是南宋時傑出的抗金將領,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精忠報國,文武雙全,胸懷「還我河山」的抱負,率領「岳家軍」抗金破敵,屢建奇功。然而卻遭到奸臣秦檜的陷害。宋孝宗時,岳飛得到平反昭雪,被追謚武穆,後被追封鄂王。

岳飛精韜略,善運籌,博採眾謀,行師用兵善謀機變,作戰指揮機智靈活,不拘常法,強調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他嚴於治軍,體恤士卒,愛民如子,締造的「岳家軍」軍紀嚴明,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著稱,每戰必勝,令金兵聞風喪膽,金兵嘆稱:「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飛的詩詞作品氣勢磅礡,有著強烈的感染力,無不體現出其思念中原、時刻不忘肩上重任的憂民心懷。其詞上承蘇軾,下啟陸遊、辛棄疾等,詞風豪放,正氣恢宏。提起岳飛的詞,想必首先進入人們腦海的便是那首廣為後人傳誦的《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詞的一開頭便有壯志凌雲之勢,讀之令人動容;而視功名如塵土,只思收復疆土,又是英雄何等胸襟!「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似長者之教誨,令人深思。收尾數句,英雄氣概、壯士心懷,令人神往。這首詞飽含力量,那種鏗鏘有力、一往無前的精神,幾百年來激盪於中華大地。清人陳廷焯讀其詞時說道:「何等氣概,何等志向!千載下讀之,凜凜有生氣焉。」

岳飛的另一首詞《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也表達了同樣的心志。當時,岳飛出兵收復襄陽六州,朝廷卻要求他班師回朝。他仍不斷上奏,要求選派精兵直搗中原,收復失地。在鄂州,岳飛到黃鶴樓登高,北望中原,寫下了這首詞。詞中先描寫了東京開封當年花街柳陌、龍樓鳳闕、處處笙歌的繁華氣象,然後筆鋒一轉,寫道「到而今、鐵騎滿郊畿,風塵惡。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嘆江山如故,千村寥落」,描述虜騎滿郊野、千村盡寥落、人民填溝壑的慘景,緊接著抒發了自己希望立即統兵北上、復我河山,詞中末了歸結到「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表達出其再造太平的宏大志願。

岳飛始終堅持抗金主張,率軍經過宜興時,作了《五嶽盟祠記》的題壁誓詞。文中先言自己從軍抗金經歷,再表自己恢復中原、憂慮國事的心情,直抒胸臆,其人格、個性、抱負真切可感,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力。他領兵路過南陽時,來到了南陽武侯祠,道士請他題詞留念,他書寫了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並寫有跋語:「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讚先生文祠、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體現出他和諸葛亮一樣的報國安民之心志。其書筆力雄逸,氣韻生動,流傳後世。

岳飛駐軍在安徽池州時,寫了《池州翠微亭》:「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記述了他在長期緊張的軍旅生活中,根本沒時間登高觀景,這次難得有機會登臨池州翠微亭,看不夠的祖國大好河山,直到夜幕降臨,才在月光下騎馬返回。岳飛率軍經過洪州時,適逢當地久旱不雨,民不聊生,他路過龍居寺,在《題鄱陽龍居寺》中寫道:「潭水寒生月,松風夜帶秋,我來矚龍語,為雨濟民憂。」大意是:月光下幽深的潭水閃耀著波光,夜裏松林中的涼風帶來了幾分秋意,這裏不是龍居寺嗎?既然能呼風喚雨的龍在此居住,我來囑咐龍幾句話,趕快降雨以解除百姓的憂愁。

(待續)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