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法弟子在景點講真相的體悟與提高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三年十二月一日】

尊敬的師父好
各位同修好

我是二零零三年得法的大法小弟子,今年十五歲。

前幾年,我參加了一次青年學子交流營。當時是大組交流,有一位大學生同修,提出了景點講真相的重要性與人手的不足,其中說了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他在太魯閣講真相,一次聽到老年同修說:他們都會聽到眾生甚至導遊笑說法輪功都是老人在煉的,那些老年同修就很難過,希望有更多青年學子能到景點講真相。我知道師父讓我聽到這些都不是偶然,因為我家離西子灣景點很近,我悟到是師父提醒我:你該走出來了!當天就寢時,我一直告訴自己一定要出來景點講真相。

第一次到西子灣,怕心還很重,甚至還有愛面子的心。到了那裏看到一位同修坐在那裏發正念,我在旁邊走來走去,之後有個年輕人主動跑來想知道我們在這裏做甚麼,姐姐就告訴他大法的美好與迫害的真相,我在一旁補充。事後想想是師父要讓我們消除怕心才讓那個人主動來問。有一天,在舉展板時,我看到一位大學生熱情的跟我打招呼,仔細一看是我家隔壁商店的工讀生,才悟到就算是見到認識的人,只要自己不要有愛面子的心,人家也不會因為你修煉法輪功站在這邊講真相而感到奇怪與不解。謝謝師父的點悟!

對於景點缺少青年同修,我在參與的過程中就深深體會到了。發正念的時候,都感到不時的被遊客拍照,或發完正念同修就對我說,經過的大陸遊客都一直看著我,可見他們看到青年同修的次數並不多。有好幾次舉展板時聽到經過的眾生說:「終於有年輕人啦!」或「哇!小姑娘這麼年輕啊?」比較負面的也有:「怎麼把小孩教成這樣?」或「唉!這孩子毀了。」尤其聽到這句話,當下我有點守不住心性,很想回他說你才被毀了!但想想他們都是被毒害的眾生,還等著我們給他講真相呢。想到講這句話的人,他可能已完全站在大法的對立面時,我的情緒由憤怒轉為覺的他們很可憐。這件事教會我要常懷慈悲心,面對那些不理解、不認同我們的人,應該是要講真相給他們,而不是用人心去對待。

後來我每個星期都會安排一天的下午到景點。剛開始只來二小時,直到有一次景點負責人到處問同修說可不可以排下午二點的班,在場的同修都沒辦法,我就主動跟他說我可以,我通常都會等晚上六點發完正念再走,所以我就要連續站四小時。剛開始真是很不習慣,對於還在當學生的我,每天習慣長時間坐著上課,要連續站這麼久,簡直每分每秒都是煎熬,但又想起師父說的「難行能行」[1],也就支撐我堅持到最後,通常都是在六點發完正念才走。

慢慢的,我發現有些不對勁,每週一次去景點好像變成例行公事而不是我真心想救度眾生,這種流於形式的情況我是好幾個星期後才發現,就像師父講的一段法:「做了一大堆事,回過頭來一看,都是在用人心做的。人做人事,卻不是用正念,沒有大法弟子的威德在裏頭。」[2]想想真是蹉跎了很多時間。於是我改變原來的心態,我把心靜下來,對眾生微笑的時間拉長了,站久會不安的感覺也沒有了。

在景點中,一定會遇到眾生主動來問真相。從開始到現在我一直有一種很不負責任的想法,就是覺得自己站著拿展板就不用開口講真相,所以,每件事情都只是大約知道而已,並沒有深入了解。但就是真的有好幾次,眾生有疑問,都不問現場的同修,他們就是要跑來問我。事後,同修語重心長的與我交流,他說:「不要認為站在這邊就沒有人會來問你,隨時都要把真相放在腦中,回去再多看些資料吧!」我想是師父通過這位同修的口告訴我應該要這麼做,於是我有空就上網把真相認真看過一遍,在與眾生的互動中就能把真相講的比較到位。

跟同修交流後,覺得自己來景點這麼久也該有些突破了,就鼓起勇氣開始喊:「歡迎來西子灣,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但看見眾生都用很奇異的眼光看著我,又因為自己的怕心作祟,喊了幾次就不敢再喊下去。這件事又擱了幾個星期,直到有一天,當時有三位同修和我一起在景點講真相,三位同修都會大聲的問候眾生,我感覺被棒喝了一下,看到自己的不足,也直覺是師父在告訴我說不要怕,做就對了。於是那天我突破自己的怕心,一面講一面往後看,看見有好多眾生都駐足在展板前觀看真相,當時心裏很感動也很感激。有時也會遇到走過去的大陸遊客和台灣遊客對我比個讚或笑著說:「你們都很棒,真不簡單啊!」也有導遊會說:「你們辛苦啦!」我心裏都明白是師父在鼓勵我。在景點講真相的過程中讓我修掉很多的執著心,更謝謝師父讓我能更堅定出來講真相的正念。

在修煉這條路上,雖然沒有像其他同修一樣看到許多神奇的事情。但不管天目開沒開或看不看的到,我想師父不管如何安排都有他的用意。能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在這一世轉生為人,又得到萬年不遇的珍貴大法,師父在好久之前就都安排好了。想到師父為我們承受的,我一定要更加精進,做好師父說的三件事。

謝謝師父! 謝謝同修!

註﹕
[1] 李洪志師父著作:《轉法輪》
[2] 李洪志師父著作:《各地講法十一》〈大法弟子必須學法〉

(二零一三年台灣法輪大法修煉心得交流會發言稿)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