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走後,我千方百計托人為兒子尋了媳婦,努力讓兒子高興,不顧自己體弱多病,家務事全包、好吃的讓給他、工資卡兒子掌管。我身體越來越差、高血壓、頭昏、心臟病,救心丸不離身,美尼爾氏症經常發……人越來越憔悴消瘦。女兒心疼我,悄悄給了我一萬五千元,讓我買點營養品、保健品補補身子,可是我一分錢也捨不得為自己花,全給了兒子裝修房子,儘管這樣,也看不到他一個好臉色。我忍氣吞聲,硬撐著這個病痛的身子,堅持為他們操持一切家務和照看孩子。萬萬想不到,一天他突然提出,要我每月給他一千元出去租房子住,說不願看到我這病歪歪的樣子,拿不出一千元就讓我滾出家門。
無奈,我帶著剩有八百元的工資卡和幾件破舊的衣服住進了女兒家。我成天以淚洗面,心臟病越來越重,臉色青紫,我想到了死。外孫女同學的奶奶知道了,安慰了我半天,並對我說:你這樣死了是有罪的,他殺、自殺一樣是犯罪。我們《轉法輪》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不該死的給殺死了,就成了孤魂野鬼了。過去講超度,就是指這部份人。不給超度的話,這些生命就沒吃沒喝的,處在一個很苦的境地」。最後勸我誠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可我記不住,她就寫了給我。但我從小沒上過一天學,除了自己的名字外一字不識,她便耐心的教了我幾遍,後來用了三天的時間才記住了這九個字,真有點兒難為情。我擔心時間長了又忘,怎麼對得起人家的一片好心,所以天天在心裏念著。就這樣,我的血壓正常了,頭也不暈了,心臟病不犯了,真想不到心裏念念這九字就有這麼好的效果,我萌發了學法的願望。
可《轉法輪》這麼一本三百多頁的厚書,連書都不會拿的我,這輩子能學得會嗎?我捧著這本書:字啊,字啊,你們都認識我,你們都是師父親口講出來的法啊,我怎麼才能認識你們呢!突然轉念,我為何不直接聽師父的講法,我買來了錄音機,借來了師父在濟南的講法錄音帶。雖然有很多內容聽不懂,又都是講的普通話,但師父的聲音好聽,聽了心裏舒服。我白天聽、夜裏聽,一邊做家務一邊聽,我走哪兒錄音機也跟哪兒,我離不開了,越聽越愛聽,一連聽了幾十遍。但借不到師父很多在其他地區的講法帶,心裏非常著急,看了大家拿起書就能讀好羨慕。我含著眼淚對師父照片說:老師啊,您幫幫我吧,我要學識字,我要讀您的書。李大姐看出了我的心思說:「只要你有決心學,我就有決心教。」第二天李大姐把《轉法輪》送過來了,讓我跟著她一句一句的讀,長句子分成兩三次讀,我雖連不成句,但我十分用心,全神貫注就像小孩子一樣,用手指點著一個個字,跟在李大姐後面讀。前幾天手心、身上都緊張的出汗。我每天一早就來到大姐家,前後花了四十幾天的時間,終於讀完了一遍《轉法輪》。我覺得這本書真是太好了,世上怎麼會有這麼好的寶貝,讓我得到了,我太幸福了,我一定要好好的學,好好的修,一定要按師父的話去做。
說來真神奇,我在讀第二遍《轉法輪》時,書中的字基本都認識了,句子讀起來通順了,不用大姐再一句一句的教了,我能跟大姐一起讀法了。(其實我記性很差,做事轉身就忘)雖然讀得慢些,三四小時讀一講,我心裏好開心,真想到大街上去喊:「我也識字了,我能讀大法啦!」但世上有幾人能相信我,一個一字不識的老年婦女,不到兩個月時間就能通讀《轉法輪》。
從那以後,我把讀《轉法輪》當作我生命中最要緊的事,也是我生活中最感興趣的事,我不能離開這部法。我每天晚上要看到深夜十二點,凌晨兩三點鐘,有時通宵不睡,也不要睡,頭腦非常清醒,第二天一點也不疲勞,吃甚麼都很香。我越看越想看,越看越愛看,常常在上午十點過後才想起了吃早飯,下午三點過後還沒吃中飯,後來索性把早飯、中飯合在一起吃,我早已習慣了一天兩餐,我把吃飯當作完成任務,我就是想儘量多看點書。就這樣看著、看著,書中的每個字都被我看活了,真的個個字都是活的,他們能跳起來,你讀到那一句,那一句就跳上來,太神奇了。可能是為我認識了他們而高興,我也為此激動得流淚。我跪在偉大慈悲的師父佛像前:謝謝師父給了我智慧,讓一字不識的我能學法、得法,走上了修煉的道路。不到三年功夫,我通讀了師父所有的各地講法,有的反覆讀過十幾遍。
我不再為兒子的事傷心流淚,不再把他們的忤逆不孝放在心上,逢年過節都要為孫女兒買許多學習用品,為兒子媳婦買許多好吃的,還為他們灌香腸、蒸饅頭。今年還為兒媳用上等的絨線親手打了件時尚的毛衣……許多親友鄰居還在為我家的事不平,不甘心,其實我才不願花時間去回憶那些婆婆媽媽、破破爛爛的往事,我才不會再陷在世上的那些爭爭鬥鬥中。我能天天看救度眾生的大法,天天聽到師父的聲音,這是多麼幸運而又美好的事啊。
現在我無病一身輕,心情非常愉快,走路生風,騎自行車快如飛;不知苦累,真想為朋友唱首 「大法好」的歌,我人生中唯一的遺憾是,得法晚了幾年。
願天下所有的有緣人,都能常常誠念:「法輪大法好,真善忍好」,都能讀一讀《轉法輪》這部天書,哪怕你也像我一字不識,只要你有顆學佛的心,只要你有顆修煉的心,那神奇的故事一定會發生在你身上。
English Version: http://en.minghui.org/html/articles/2012/10/5/135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