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漫談:人民率性而歌,堯帝聞而欣樂

——《擊壤歌》賞析

EMail 轉發 打印
【明慧網二零一二年三月十五日】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鑿井而飲,
耕田而食,
帝力何有於我哉?

《擊壤歌》是我國流傳下來最早的一首民歌,大約源於堯舜時期。據傳在堯舜以前,曾有過《皇娥》、《島帝》二歌,後經專家考證,繫後人王嘉偽撰。最早的民歌,應是這首《擊壤歌》。

這首民歌,說明在堯帝時代,人民過著太平盛世的生活,人民與帝王之間,不存在矛盾,對「帝力」亦無所畏懼。

相傳堯帝非常關心人民的苦樂,經常到民間巡視,體察民情。

偶然有一天,堯帝見一老翁,席地而坐,用一土塊,擊地打拍子,口唱著他即興自編的、或從別人那裏聽來的這首《擊壤歌》,堯帝站在旁邊聽了,不但不生氣,反而高興。本來「帝力何有於我哉?」含有輕視他的意思;但堯帝卻認為:這是人民生活過得自由自在的表現,也正符合他的治國目標,故聞之喜形於色。

有人認為:擊壤是古代的一種民間遊戲。壤以木片削成,前寬後窄,長四寸,闊三寸,形狀似鞋。遊戲時,先豎一壤在三、四十步遠的地上,然後用手中的壤,向它投擲,擊中者為勝。這是對擊壤的另一種解釋。詩的末句,又作「帝力於我何有哉?」

而這首擊壤歌,是古人自發而編唱的民歌,則是確定無疑的。

正是:

老人身享德政而不自覺,
自食其力且自得其樂;
人民無憂無慮,放言直說,
堯帝因此而開懷笑樂!

(c)2024 明慧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