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內找 消除對同修的誤解

EMail 轉發 打印 安裝蘋果智能手機明慧APP 安裝安卓智能手機明慧APP
【明慧網二零一一年三月五日】與同修的交流時,曾聽說有同修因為其他同修對他的誤解和不理解而苦惱。我當時很難理解這種誤解和不理解:同修一部法,都做證實法的事,怎麼能對同修產生誤解或不理解呢?我多次想幫助這些同修們消除由於不理解或誤解而產生的間隔,但總找不出問題的癥結。想不到前幾天我也對兩位同修產生了誤解和不理解。在誤解中,我抑制魔性、向內找、修自己。這個過程不但把誤解變為理解,而且還修去了很多執著和人心。我把這次修煉的心路歷程寫出來與同修交流,不當之處請同修慈悲指正。

事情是這樣的:我和丈夫及表叔、表嬸都是大法弟子,因為表叔近期修煉狀態不太好,身體表現出病業狀態和其它一些方面的干擾。為了幫助表叔走出這場魔難,就讓表叔、表嬸住到我家來。他們來到我家時,我見丈夫不太熱情就有些生氣,覺的丈夫沒有善心。我心裏忍著氣叮囑自己:不要動氣!不能傷害同修(丈夫)。

接著我又找是不是自己哪做錯了?幫助同修從迫害中走出來沒有錯。既然沒有錯我就要做,不管你熱不熱情我都要堅持。我心說:「你不就是讓我沒面子嗎?我不怕沒面子。」這一念讓我豁然開朗:我不就是執著面子、愛體面嗎?要不是丈夫這種表現,我還真想對叔叔、嬸嬸來個熱烈歡迎、盛情款待。這都是人心!我不斷歸正自己表現出的人心,努力把我們的環境變成純淨的修煉環境。這時我發現丈夫對叔叔嬸嬸很真誠。事後我對丈夫談起這些體會,他詫異的說:「你怎麼這樣想啊?我又不會客套,那時我在幫叔發正念哪!」

表叔、表嬸來我家的第二天,表嬸告訴我,她今天要去做甚麼證實法的事、明天要給一個小同修去送《週刊》。我聽後心裏有些怕,我覺得嬸子不為我家的安全考慮。為了「我家的安全」這不是私心嗎?我就放下一點私心對嬸子說:「你做證實法的事,我在家用正念加持你,就單為一個同修送資料的事你就別做了。」嬸子平靜的說:「每一個同修都不能落下,你覺得這時去不合適我就換個時間吧。」嬸子那句「每一個同修都不能落下」的話又蕩盡了我留下的那一半私心。沒有了私心,隨之而來的是觀念的轉變──在社會中,親朋好友的往來是正常的,叔叔、嬸子來我家也是正常的,這些邪惡沒有理由迫害;大法弟子證實法邪惡也不敢迫害。隨著觀念的轉變,我感覺到那種天高地闊的舒暢,我的家好像也變成了寬敞、整潔的大宅院。

接下來嬸子又給了我一個不理解:那天丈夫去門市照看生意,嬸子說讓我給叔叔讀法,她又要出去。我聽了有點不高興,也有些為難,給叔叔讀法可以,我顧慮如果有人來串門,看這一男一女的人家會不會說閒話呀?我又不好意思直說,心想:「我的好嬸子哎!你這脾氣讓我怎麼理解呀?」不解中我叮囑自己:要冷靜!不能傷害同修(嬸嬸)。我自問:「要是神遇上這事也這樣想嗎?」神沒有的思想我就不要!我正念清除了自己骨子裏的那些人心後,就像進入那種超凡脫俗的境地。嬸子出去了,我一人給叔叔讀法,我的心出奇的靜,學法中也看到很多法理。我和叔叔用正念加持嬸子時,彷彿看到嬸子在一片輝光中為眾生奔忙。

師父在《轉法輪》中講:「你的心性提高上來,你的身體就會發生一個大的變化;你的心性提高上來,你身體上的物質保證會出現變化。」修去這些人心後我看到我的空間場中一條陳舊的麻繩被梳理成一縷乾淨、理順的麻;我的身體也被一股能量貫通。

「人最難放下的是觀念,有甚者為假理付出生命而不可改變,然而這觀念本身卻是後天形成的。」「如果這後天觀念變的很強,那麼它就會反過來支配人真正的思想與行為,這時人還以為是自己的想法呢,現代人幾乎人人是這樣。」(《精進要旨》〈為誰而存在〉)

師父的法理讓我找到對同修產生誤解和不理解的根本原因是觀念。個人體會:對同修產生誤解和不理解的時候,往往是對方的言行衝擊到自己人的觀念的時候,在修煉中,每個人都可能隨時遇到這種矛盾,能不能利用這矛盾的表現去修自己,那就是個人修煉的問題。我意識到自己以前並不是沒有對同修產生誤解和不理解,而是這種誤解和不理解反映出來以後,沒有覺察到它與修煉的必然關係,從而又在後天觀念的支配下盲目下斷言,再用人心、人念、人的理去應對。這樣在矛盾中反映出來的業力沒消去,又因為思想不正確產生了新的業力。這些業力不僅影響自己也干擾同修。

「現在我們搞人體科學的發現,我們人的意念,人的大腦思維可以產生一種物質。」「人活著就得思考。由於人迷於常人之中,時常在思想中產生一種為了名、利、色、氣等而發出的意念,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強大的思想業力。因為在另外的空間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業也是一樣。」(《轉法輪》)

師父講的這一法理,我覺得自己也能從理性上認識,可具體到修煉的實踐中,就往往忽視對那些不正確的思想、意念的歸正。「關鍵時我要叫你們決裂人時,你們卻不跟我走,每一次機會都不會再有。」(《精進要旨》〈挖根〉)回首走過的修煉路,不知道自己失去了多少這樣的好機會;也不知道前面還有沒有這樣珍貴的機緣……

(c) 1999-2025 明慧網版權所有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